其实,这30年来,从南到北,从北向南,见惯了很多的暴富故事,作为看客来说,感受并不深刻,倒是20多年前的我们自家的故事让我格外的记忆犹新。
请记住的1998
1998年,国家发布了
《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虽然依然有“新房新办法,老房老办法”,从此以后福利分房制度成为历史,我们的房地产行业开始狂飙猛进。
对于国家来说,这个年份很重要,但对于我们小家来说,这个年份也同样重要。
这一年我们家出现了两个比较重大的决定,这两个决定左右了我个人未来的发展和家庭财富的走向。
第一个决定:教育
当年私立学校这个新生事物在国内刚刚兴起,类似于碧桂园一类的私立学校在当时的北方还没有大规模的普及。
我们家做的的是“肠衣加工”,肠衣是干啥的?简而言之就是把猪大肠加工干净之后往里面灌肉可以做香肠,我们就属于最初级的加工商,城市里的中间商会定期来我们我们家收货,达到一定规模之后统一再发往欧洲。
因为做这个生意,家里在90年代的时候已经积累了几十万的家底,也算是我们村里最早的“万元户”。
1998年初的时候,记得当时一个私立学校的招生老师来到我们家跟我爷爷聊天,爷爷一辈子在供销社工作,没什么文化,但一直重视我跟我弟的教育问题,招生老师提的素质教育深深打动了老爷子。
聊完当天,老爷子就毅然决然拿出接近14万人民币让我去大城市读私立学校,当时的14万是什么概念,有网友提醒我1998年北京二环的房子才两千多一平,我在网上找到了网友2009年发布的2000年北京房价数据。
不管对比当时北京的哪一区,再添点儿钱,能在北京买一套房子是没问题。
对于当时我们的家人来说,教育就是最大的投资,也是最值得的投资,但很惭愧,对比现在八位数的北京房价,从财富的投资回报比来说,从读书到现在,我也远没有达到可以买一套北京房子的地步。
第二个决定:买地
1998年的房改大幕拉起后,其实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可以买地,包括夫子的老家山东临沂。
当时跟我父亲一起做生意的一个叔叔介绍,在现在临沂临西九路附近,有20亩地可以买,问我父亲考不考虑,我父亲心动了。
20亩地的面积是多少呢?
1亩地的面积是666.67平方米,20亩地大概是13333.4平方米。
最终我叔买了其中的10亩地,大概是6666.7平方米
,总花费也就是大几万块,不过当时因为送我去私立学校读书,已经有了较大的支出,所以对于这一项投资,虽然家人心动犹豫,最终还是放弃了。
再后来,随着临沂的发展建设和城市外扩,早都发展到了十几路,我爸和我叔计划买地的地方早已经盖起了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
我叔他们卖了一部分地给房地产企业,自己也在剩下的地上盖起了房子出租,
家庭资产应该飙升到了八到九位数,每年现有房子的商业出租基本也能维持在七位数以上
。
我们守着村里的房子和土地,看着我爸妈他们一直在实业里打拼,熬白了头发,累垮了身体,伴随着通货膨胀,其实房子不但没有增值,某种意义还出现了贬值,到现在也就是二百多万而已,
在房地产狂飙猛进的那些年,单纯从财富增值角度来说,实业误事儿啊
。
后来也跟我爸聊天说起过这两个话题,为啥一定要送我出去,当初没买那几块地后悔不。
在送我出去这个话题上,他的回答是哪怕回到当时还会送我出去,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后悔过。至于买地这个问题上,确实有点儿后悔,不过哪怕再回到当时,各种情况的制约,最终还是不会买。
后来这个话题我们家断断续续也聊过几次,不过最终“无奈”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既然没法儿大富大贵,那可不得含泪奔跑嘛,夫子曾经写过一个系列文章,讲过我从本科到读研到现在工作的成长。
夫子是村里的孩子,写的都是夫子本人的心路历程。
在我们的村里,一直有一个说法:
30岁前看爹妈,30岁后看孩子。
意思是在我们村观察一个家庭行不行,30岁之前,主要看父母的情况;30岁之后,主要看孩子的情况。
人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然没能早早实现财务自由,倒也不妨碍自己健康成长,只是惭愧从单纯的财富产出来说,我这笔投资失败了。如果家人用投在我身上教育的钱去到买地甚至房地产,也许会有更好的生活。
所以18岁以后到现在的近18年里,夫子一直在可劲儿的折腾,虽然还没财务自由,但距离七位数的年收入也已经非常接近。
之后的文章,夫子会专门讲讲曾经折腾遇到的一些机会和一些事儿。
所以没机会做富一代也没关系,那就努力拼搏做富二代他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