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今天(1月6日)上午,正在召开的北京“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传来一个重磅消息:
据北京市长做的“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8.5%。
北京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国第一。
由此,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官宣年度GDP突破4万亿的城市。
然而,中国的GDP第一城是上海。
2020年,上海的GDP是3.87万亿,北京是3.61万亿,分别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二。
北京率先宣布GDP将在2021年突破4万亿,上海呢?
上海突破4万亿,当然也毫无悬念。
2021年前三季度,上海的GDP就达到了30866.73亿元,比北京多了1100多亿元。而上海的四季度GDP,一般多于前三季度的平均值。
虽然北京在2021年增长速度更高一些,但在2021年GDP超过上海的可能性不大。
也就是说,
2021年中国将有2个城市的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
中国经济总量排名第三的城市,是深圳。深圳2020年的GDP为27670亿元,距离4万亿还有相当距离。
深圳能否在2021年突破3万亿,尚有待观察。过去1年,由于房地产调控空前严厉、多家公司受到美国制裁(比如华为),以及2020年GDP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深圳增长速度略偏慢。一般认为,深圳这一轮经济调整,可能要到2022年末才能完成。
至于广州、香港、重庆、台北等城市,排名在深圳之后,GDP突破4万亿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放眼全球,上海的GDP排名大概在第六位,北京排名在第七位。位居上海和北京之前的,是纽约、东京、洛杉矶、伦敦和芝加哥。深圳和香港,则排在全球第18到20名左右。
纽约在2020年的GDP达到了9007亿美元,折算为人民币为6.2万亿元人民币。上海在同一年份的GDP为3.9万亿人民币,大约相当于纽约的63%。
需要说明的: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比如有些城市统计的是“都会区”,而不是狭义的城市),全球城市GDP排名没有一个非常权威的版本。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还宣布,自己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拿了第一名。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之后,人均GDP的城市排行榜出现了较大变化。多年来一直维持第一的深圳,排名下降到了第七位。
克拉玛依、无锡、北京、鄂尔多斯、南京和苏州,排名位居前六。其中前三名的人均GDP(2020年)分别为:
克拉玛依 180889元/人
无锡 165777元/人
北京 164905元/人
2021年北京的GDP突破了4万亿,全市常住人口因为疫情估计没有增长,可能还略有下降。
按照2020年人口普查的人口和正好4万亿GDP来计算,北京2021年的人均GDP为18.27万元,比2020年增长10.8%。
北京官方在宣布人均GDP第一之前,一定做了相关比较,确认这个指标超过了克拉玛依和无锡。
北京和上海GDP率先迈入“4万亿”时代,说明了什么?对我们的投资有什么启示?
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
京沪全面发力,中国城市竞争格局发生新变化,未来投资要回归中心、聚焦头部。
前几年,北京和上海一度限制人口流入,纾解非核心功能。北京在城市定位上做减法,只保留了“四大中心”,也就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事实上拥有的金融中心、经济中心的定位,被淡化了。
与此同时,国家搞了雄安新区和北京副中心(通州)两个“千年大计”,提出把一大批央企总部、大学和批发市场迁出北京。
原本就非常高的京沪落户门槛,也都大幅提高。京沪的建设用地,在2035版总规里,也明确要做减量。北京和上海还一度以常住人口负增长为重要成绩。
中美贸易战一声炮响,意味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到来了,再加上国家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旧动能开始减弱。
为了稳增长、保就业,最近2年北京和上海的定位再次出现微妙的变化。
北京设立了自贸区,成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金融中心、经济中心功能被唤醒。落户门槛有所降低,7大名校本科生可以直接落户。
上海那边,先是放松了临港新片区的落户和购房政策,随后成立了科创板、搞了进博会,全力发展5大新城,对北大、清华等名校本科及以上毕业生,给予便捷落户的政策。
北京和上海终于放下身段,参与中国城市的抢人大战和抢资源大战。就连小米的汽车工厂,也被北京看中,优先落地。
最近几天,2021年度的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就业报告公布。
报告显示,随着北京和上海加强抢人力度,给名校毕业生落户打开方便之门,北大、清华毕业生就业首选京沪的比例明显上升,去广东的比例下降。
上面两张图,分别是北大2021年和2019年的毕业生签约单位地域分布。北大本科生毕业留北京的比例2021年度大幅跃升到了42.33%,而2019年只有16.07%。硕士也有显著提高,博士留京则微降。
上海是最大赢家。2019年,北大本科、硕士、博士去上海工作的比重分别是4.17%、7.73%和4.28%,2021年度分别跃升到了14.06%、11.94%、10.14%。
广东获得的北大毕业生份额,则出现了显著下跌。
上面两张图,则分别是清华2021年毕业生去向和2019年毕业生的去向。
留北京的毕业生比重变化不大,去广东的全面下滑,去上海的全面增加。
总之,在瓜分北大清华毕业生这件事上,北京和上海是赢家,广东是输家。
去广东的清北毕业生,会去普通城市吗?基本不会,绝大部分会集中在深圳和广州。历年的数据都显示,腾讯、华为、招行等深圳名企,是清北毕业生的重要收割机。
广东败给京沪,意味着在中国城市的顶级人才争夺战中,北京上海重新崛起,打败了深圳和广州。
这很好理解,北京和上海太强大了,从汇聚资金总量就可以看出。北京相当于2个深圳,深圳广州加起来略微超过上海。
前几年清北毕业生涌入广东,是因为北京和上海门槛太高。所以,深圳和广州,乃至杭州、苏州、南京、成都成为新的选项。
当京沪降低门槛后,清北毕业生还是愿意留在北京和上海。毕竟,京沪的户口含金量更高,获得难度更大。留在京沪,职业机会也更多。尤其是在体制内发展的话,在北京优势会非常明显——北京正部级单位几十个,而深圳整体上才是副部级。
而最能吸引清北毕业生的深圳头部企业,华为和腾讯,最近都有点水逆。这恐怕也是清北毕业生去广东工作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另外,落户深圳之后3年才能买房子,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在“去广东”比重下降的同时,清北毕业生留在体制内的比重越来越高。
上图是北大2019年的毕业生单位性质分布(2021年未公布)。当时已经有17.08%的人去党政机关,32.71%的人去了事业单位,27.14%的人去了国企,0.57%的人去了部队。
去“非体制内”单位就业的比重,只有22.51%。
2021年,北大没有公布毕业生单位性质的分布情况。很多信息都隐去了,比如北大毕业生爱去哪些国家留学之类的。
上面两张图里,第一张是清华2021年毕业生单位性质分布,第二张是2019年的数据。
可以看出,去党政机关的毕业生比例从2019年的10.2%上升到了15.8%;去事业单位的比重从19.7%上升到了30.3%,去国有企业的比重略有下降,去民企、外资企业的比重也有所下降。
很明显,最近几年清北毕业生就业偏好是:回归体制,回归京沪。
这说明当京沪加入城市竞争的时候,在内地是没有对手的。京沪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金融、科技,都占有极强的优势。深圳、广州、杭州再强,也只能在某一两个方面跟京沪竞争,整体上差距显著。
京沪携手迈入“4万亿时代”,就是一个证明。
随着人口红利的终结,以及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城市群、都市圈吸引力越来越大,我们的投资也应该跟随清北毕业生:回归中心城市,尤其是回归头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