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率4.41% (存款利率下调的逻辑是什么?)

贷款利率4.41% (存款利率下调的逻辑是什么?)

9月15日,伴随A股市场的哀嚎声,银行降息了!但这回降的是存款利息,而非贷款利息。

六大国有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和招商银行集体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将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5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利率均下调了10个基点;3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下调15个基点。这是继续今年4月25日,各大商业银行纷纷下调大额存单利率、部分特色存款利率加点上限之后,商业银行降低付息成本的又一集体行动。

惊人相似的是:4月25日降息日,A股千股跌停;9月15日,则是四千余股一遍青绿。这其中的奥妙谁能参透?尽管面对银行降低存款利率,普通存款人或因为存款资产本身就少,对损失的利息无感;或因为缺乏有效、放心的投资渠道,资金只能趴在银行账上,即使银行再降息,也只能表示无奈。但是,若站在市场公平的角度,或许我们对于银行的单向降息(尽管是自律机制所鼓励的)则应有更多的反思。

银行降低存款利率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比较容易形成共识的是,此次大型商业银行率先降低存款利率,是迫于银行自身净息差收窄的压力。所谓净息差,指的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即:净息差=(银行全部利息收入-银行全部利息支出)/全部生息资产。它代表银行资金运用的结果,相当于净资产收益率的概念。

自利率市场化以来,商业银行一直就处于在利差收窄的阴影之中。真正的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存贷款利率的随行就市,意味着资金供需双方的价格博弈。存贷款利率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变动趋向势必导致银行净息差的收窄。近年来,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银行贷款利率已经降至很低的水平。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41%,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94%,处于有统计以来低位。为面对净息差收窄的压力,商业银行最直接的思维自然是降低付息成本。

而从存款供给看,似乎已呈供过于求状态。8月末,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4.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猛增14.4万亿,增幅高达14%,而同期全部存款增速为11.3%。从逻辑上,存款利率也要反映存的供求关系。当存款供给多的时候,存款利率下降也是理所当然的!

逻辑上,按说存款人作为资金的供给方,在价格方面应该是有话语权的。存款利率的高低也应该由市场说了算,应取决于存款资金的市场供求关系。存款人把闲置资金借给金融机构去放贷款,理当享有社会借贷资本应有的、合理的利润(利息);金融机构应按照盈利多少给予投资人相应的、合适的回报,否则存款人就可能用脚投票。但这种话语权因主体分散,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并不完全、充分的情况下,加之央行利率自律机制和MPA的约束,存款人却只能被动接受。在存款市场,所谓的价格谈判基本不存在。

存款降息动了谁的奶酪?

银行降低存款利率无疑有助于缓解银行自身的利差收窄压力,但无论从借贷关系的利益平衡性还是共同富裕社会建设的高度看,其背后所代表的财富转移实际上包含了不公的成分。一方面,用居民的高储蓄支撑着高投资,另一方面,又以居民储蓄的低收益维持商业银行稳定的利差,这显然是不公的。如果一味推动存款利率的下行,在通胀率上升的情况下,实际上是对存款人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不公。实际上,目前存款利率处于很低的水平了。大型银行(如建行)此次降息后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仅1.65%,而目前通胀率(CPI)已逾2.5%。因为,真正把资产主要配置在存款上、在乎存款利率的多为低收入阶层,即那些需要靠储蓄来养老的群体。也就是说,降低存款利率会动了这一群体的奶酪,降低他们养老的储备。这与共同富裕“提低扩中”的导向也是相悖的。

如何理性看待此次存款降息的影响?

对于此次存款降息,无论是分析其原因还是分析其可能产生的效果,我觉得首先要弄清楚三个问题:

其一:这是完全的市场行为还是窗口指导的结果?从几大银行不约而同选择这同一日发布降息消息,且各档降息的幅度一致,显而易见,大概率应该是窗口指导的结果,而非完全的市场博弈的结果。其中,既无博弈的痕迹,也未必反映市场对存款的真实心态。商业银行真的开始看轻存款吗?或者说,息差收窄已经精准映射到存款吗?无论从历史,还是眼下,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精细化、贷款定价的精细化或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

其二;如果从窗口指导出发,通过推动存款利率下降,缓解商业银行利差收窄压力,为贷款利率下降腾出空间,以推动银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但商业银行会因此增加投放、降低贷款利率吗?这其中或存在两个疑问:一是存款利率的降低一定会推动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吗?特别是在当前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企业信用风险增大背景下,存款利率的下调能否传导到贷款利率的下降,或存较大不确定性。二是贷款利率下调需要以存款利率下调为前提,逻辑何在?在存贷款利率理论上已完全市场化背景下,这一逻辑或缺乏存在的基础。

其三:在当前形势下,更符合宏观政策导向,有助于增强居民消费倾向。但实际效果会怎样? 从激活市场消费需求出发,通过降低存款利率,试图将居民存款从银行柜台挤出,推动居民消费,甚或助力于救楼市。但这种愿望在居民收入下降、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消费意愿转弱背景下,或只是一厢情愿。

上一篇: 这位偏股基金冠军要离任了 下一站将继续留在公募_1
下一篇: A股集体收跌:华天酒店上演“天地板”新冠药概念大跌_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