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长期资金要有长远眼光
除了适当降低长期资金入市门槛和提高上市公司分红水平,并给足一定的政策优惠外,正本清源,为长期资金入市提供一个“进得来,留得住”的理想市场环境,方不失为支持和引导长期资金入市的长久之计。
发展长期资金,功在当前,利在长远。所以,发展长期资金也要有长期眼光,确立和落实长期的战略性政策和措施,不能斤斤计较于一城一池的眼前得失。
一说到长期资金,市场就很容易把关注的目光转向北上资金。自从出现了北上资金之后,市场的涨涨跌跌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通过沪港通、深港通渠道,从香港市场流入A股市场的外资,对于中国股市来说,已经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不过,北上资金与通常意义上的长期资金并不是一回事。不同就不同在,QFII等战略投资者不仅必须是机构投资者,除有一定的市场进入门槛外,还要符合一些资产规模等方面的条件,而北上资金则相对灵活,不仅可以有一定的机构和ETF配置资金,而且还可以包括大量的国际游资。正因为如此,不排除也会有一部分内地资金包括散户借道境外市场,以“北上资金”的名义混迹其中,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等途径再杀回老家的可能性。这也正是北上资金在操作手法上,有时候追涨杀跌似乎比内地资金还凶猛的道理所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捞一把就跑,时机合适的时候又卷土重来,形成了北上资金的典型风格。尽管如此,北上资金之中毕竟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国际背景的机构投资者,其中也包括一部分以MSCI以及富时罗素指数为跟踪对象并以其样本股作为投资标的的被动型资金。在某种意义上,北上资金的波动操作和价值投资不仅并不冲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反映了长期资金的投资取向。长远来看,引入北上资金无论对于活跃当前市场还是保持市场的长期稳定,都有可能起到与长期资金差堪一比的市场影响。尽管如此,支持和引入长期资金入市的重点,并不在于北上资金。对此,也需要辩证对待,避免走入误区。
支持和引导长期资金入市,需要的是内外并举。一方面,要继续加大资本市场的开放力度,不断提升MSCI、富时罗素指数纳A之权重,并尽快争取道琼斯指数纳入A股元素,扩大QFII等战略投资资金的扩容力度,从而不断从质和量两方面使外资入市力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继续保持和扩大险资、社保、公募和私募等长期资金的“多箭齐发”力度。在投资A股范围和规模上的“面扩量升”。在某种意义上,“锅不热,饼不贴”。入市长期资金中内资力量越是强大,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就越大。有关预测显示,2021年A股资金流入有望超万亿。只有保持一定量的长期资金流入,让更多资金尤其是险资、社保、公私募以及国际战略投资资本在资本市场进行合理配置,A股市场才有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长牛”、“慢牛”行情。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吸引更多的长期资金入市,关键在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如果上市公司质量过不了关,无论什么样的资金都不敢长期持股。格力电器在原国有股东拟将退出的时候,之所以能够引来高瓴资本旗下的珠海明骏,就是因为格力电器不仅有着驰誉市场的名牌产品,而且还有着堪称过硬的经营管理和内部治理机制。这也是作为战略投资的外部资本一接手,非但没有急于腾笼换鸟,反而还从股权上给予企业管理层创造和提供了比原来更为放手的内部治理条件的道理所在。相反,如果像有的上市公司那样,资金不是被大股东侵占就是不翼而飞,业绩不是靠商誉虚撑就是被不断爆雷给爆没了,股价虽然有可能不时炒出个新高,信息披露却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旦信息披露上被掩盖着的问题东窗事发,股价便迅速跌到地下。试问,这样的上市公司谁敢去问津?
长期资金也不是活雷锋。吸引更多长期资金,必要的优惠政策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真正富有吸引力的与其说是仅限于眼前的利好,还不如说是真正能够体现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市场长期发展前景。酒香不怕巷子深,对于正处在新兴发展过程中的我国资本市场来说,除了适当降低长期资金入市门槛和提高上市公司分红水平,并给足一定的政策优惠外,正本清源,从抑制短线投机炒作入手,为长期资金入市提供一个“进得来,留得住”的理想市场环境,方不失为支持和引导长期资金入市的长久之计。当然,对长期资金也不能放松监管,不能让违法违规、损害他人和市场整体利益的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支持和引导长期资金入市是百年大计,需要放开眼量,从长计议,千万不能当做对付眼前应急之用的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