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城市创想家
华侨城:城市创想家 更新时间:2010-9-27 6:51:20 本报记者 纪旭
当白头发的理查德・迈耶对深圳华侨城发出由衷感叹的时候,这位以“顺应自然”理论为基础的建筑大师可能没有想到,这个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优雅社区,25年前不过是深圳湾畔的一片滩涂。
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5岁。这年的11月11日,在一个100多人参加的简朴大会上,经国务院的批文,在深圳特区西部广东光明华侨农场沙河分场划出一块4.8平方公里的滩涂,创办了华侨城经济开发区。
而今,华侨城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跨区域、跨行业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培育了房地产及酒店开发经营、旅游及相关文化产业经营、电子及配套包装产品制造等三项国内领先的主营业务,更是少数几个连续六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之一,当年那个小小开发建设指挥部,已嬗变为拥有总资产超过400亿元的企业航母和行业领跑者。
深圳湾畔4.8平方公里的滩涂,是华侨城集团传奇的开始,也是深圳特区30年传奇的缩影。30年回望,是改革开放为华侨城提供了孕育环境、制度变革、经济发展、文化和人本回归的大背景。从这个角度而言,解开华侨城成功密码的钥匙,就深藏在深圳特区乃至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之中。
成功密码:从新兴到新型
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样,中国企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经典教科书的描述,华侨城就是这样的企业。而纵览深圳特区的企业发展史,会发现华侨城是幸运的。
20年前,在深圳名列前茅的大型企业中,非垄断性企业如今已经所剩无几。在这场企业格局大改变中,华侨城却是个例外。
华侨城是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大型中央企业之一。央企往往被称为“中国的脊梁”或“共和国长子”, 以垄断性、资源性企业居多,而对于完全处于竞争行业的华侨城而言,25年来始终活力十足,其密码正是一个“新”字,不仅在于“新兴”,而且在于“新型”。
1993年,任克雷调华侨城集团公司任建设指挥部主任、党委书记、集团公司总经理。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的任克雷,曾在1983年出任国家经委政策研究室副处长,1984年开始任研究室副主任兼国家经委青年经济研究小组组长,早在1987年起草《关于瑞士的经济考察报告》就受到薄一波批示的华侨城新任领导人,有着当时少见的西方视野和新思维。
与任正非、马明哲、王石等深圳第一代企业创始人不同,任克雷是华侨城第二代领导人。但幸运的是,他接手了一个好企业:彼时,锦绣中华已经建起来,民俗村已经开业,康佳开始爬坡往上走,地产业务虽刚刚起步却势头良好。
但任克雷却对“好企业”下手了。1994年,任克雷对华侨城做了一个全面的调查研究,发现下属的110个企业涵盖30多个行业,纺织、印染、玩具、自行车、照相机应有尽有。这些企业占华侨城资源的七八成,但是只贡献了总营业额和利润的百分之十几。于是,华侨城的管理者做出决策,要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到未来有发展潜力和已经做得占了集团主要的业务和利润的产业上去,开始了华侨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产业结构调整。
这就是华侨城始自1995年的著名的“三年“关停并转”。2004年,刚刚成立的国资委提出:每个企业要确定自己的三大主业。华侨城的这项工作,在国资委成立七八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彼时,华侨城为自己留下的三大行业是旅游业、地产业和以康佳为主体的电子业。事实证明,这三大新兴行业奠定了华侨城今天的地位。2009年7月,美国经济研究事务所ERA和主题娱乐协会TEA联合发布2008年度全球主题公园入园人数,中国“华侨城”集团以各景区1350万人次的总入园人数进入世界主题公园集团公司前8强。
而《华侨城宪章》则为集团完成了从“新兴”向“新型”的跨越。这个1999年底制定的中国第一个国有企业纲领,提出要重视产权革命的重要性,对企业有贡献的人要享受企业的盈利,华侨城要成为名牌企业的孵化器,产生一个吸引人才的机制等规章。至此,华侨城迈向了现代管理的新型企业,成为央企体制的创新样板。
欢乐颂:旅游+地产新模式
企业永远会面临项目选择的痛苦。三年“关停并转”完成后,华侨城面临着产品创新能力的考验。
在锦绣中华、民俗村和世界之窗完成以后,按华侨城的设想,三年以后要有一个新园区的开发。但一直到“关停并转”完成后的1997年,还是没有摸索到一个新产品的思路。主题公园的未来方向是什么?如何开发新的旅游主流产品?如何强化华侨城在旅游方面的竞争力?
于是,通过到世界各地参观学习,无数次的迪斯尼、环球影城和华纳兄弟的体验,欢乐谷的思路浮出水面。
1998年,深圳欢乐谷开业。与一般的旅游产品相比,欢乐谷是以游乐设备为主的公园。这是华侨城旅游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也是其挺进世界主题公园第一梯队的“核武器”。
在主题公园的基础上,华侨城还在中国的旅游行业中首创开发旅游城,不仅有主题公园、主题酒店、主题地产、主题商业、主题创业园区,还有居民和文化教育设施。“迪斯尼的景区里没有居民。”任克雷在谈到与迪斯尼的竞争优势时说。
于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旅游+地产”横空出世。这一模式的核心就是:开发一个综合配套的小城区,用它来支持主题公园的发展。“过去,大体上是四年左右时间建设一个主题公园,由于我们找到了这种模式,现在四到五年时间可以同时建设几个主题公园。”任克雷说,华侨城不是一个地产开发商,而是一个城市开发商。
依托这一模式,华侨城相继在深圳东部、北京、上海、四川成都、江苏泰州、云南昆明、天津、湖北武汉、陕西西安等地开发或即将开发大型综合旅游项目,以旅游城的模式布局全国。这一模式也引来国内众多开发商的效仿,但成功者只有华侨城一家。据说,1999年底,华侨城曾经组织过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专家研讨会,试图破解华侨城发展密码,但最后也没有讨论出结果,甚至针对华侨城模式是否可以复制,产生了支持与反对的两种结论。
作为中国主题公园的开创者,从1989年中国第一个现代形式的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开业至今,华侨城接待的游客累计已达1.2亿人次,仅今年7-8月,华侨城旗下各景区共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同比激增60%,成为中国旅游行业第一品牌。而任克雷的期望是,“到2010年前后,年接待游客希望达到2000万人次,到2018年前后,希望发展到3000万人次。”
据上市公司的公开财报显示,华侨城旅游业上半年实现业务收入63 .7亿元,同比增长84 .6%,地产业务达到22 .47亿元,增幅超过102%。
不仅如此,华侨城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文化和大型 “ 秀 ” 的演出公司。现在,华侨城有千个座位以上的大型剧场、剧院10个以上,专业舞蹈演员也有上千人,每天各个景区、剧院都在进行着大型演出。华侨城还创造了很多旅游品牌,包括华侨城旅游狂欢节,以及旗下各景区的泼水节、啤酒节、国际魔术节、玛雅狂欢节等,未来,华侨城还可能会创办一个现代音乐节。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评价,华侨城旅游的发展处处体现了大手笔、大气势、大创意和大市场,这是华侨城人不断创新的结果。
新起点:世界级城市复兴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魏小安曾总结,身处深圳特区的华侨城,发展有两个主要阶段和三个重要背景。两个阶段分别为初创阶段与转型阶段 。三个重要背景分别是大地风雷的国家背景、物华人杰的地域背景与西风东渐的产业背景。
那么,在如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可以说华侨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0年9月,上海。华侨城邀请了国际著名法裔艺术家严培明、上海社科院人文历史专家郑祖安,国际奢侈品牌GUCCI旗下BOTTEGA VENETA和COACH等各界人士,研讨苏河湾项目策划概念主题。
自今年1月和7月华侨城集团取得苏河湾地块以来,迅速启动了苏河湾项目的规划概念设计工作,并邀请国际顶级规划设计机构进行方案征集与评审,其中不乏曾主笔设计金茂大厦的美国知名设计师Andria Smith。
这一幕,与当年高薪聘请新加坡著名华人建筑师孟大强制定《华侨城总体规划》何其相似。
对于上海苏河湾项目,华侨城的设想是不仅将建有最顶级的住宅产品及丰富的住宅形态,还将设立上海最具奢华品质的精品酒店及相关高档配套项目,将项目打造成一个集人文艺术、时尚商业、高端居住、都市娱乐、符合可持续开发理念的上海新地标城市综合体。
华侨城的目标是借此“引领世界级的城市复兴”。这无疑是继完成深圳华侨城这个巅峰之作之后,又一个新的起点。
不仅如此,9月20日,华侨城提出要在深圳湾15公里海滨长廊的起点,打造一艘全新的“商业+旅游+地产”“三位一体”的“航母”―欢乐海岸。欢乐海岸占地125万平方米,由购物中心、曲水湾、椰林沙滩、度假公寓、湿地公园五大区域构成各具特色的主题发展模式。
在地产界,商业地产往往是从属于住宅或商务区域,而这种并非对ShoppingMall业态简单复制的“旅游+商业+地产”模式,无疑是华侨城的又一创新。
与当年华侨城身处开放之窗的深圳而得以发展的背景不同,如今的中国更加繁荣富强,而且已经走到了世界的中心,这无疑为“优质生活创想家”华侨城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想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