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电话会翻车背后:第三方专家平台包装术与暴利生意
名片成了“名骗”,现实版的“贾专家”又开始表演。
日前,华创证券研究院传媒团队电话会议遭到遥望网络董秘“在线打假”。在定向邀请的电话会议中,一名自称遥望网络公司高管的陈总在高谈阔论后,被遥望网络董秘马超直指其身份虚假,并质疑华创证券两度邀请公司假高管的行为。
随后,华创证券研究院发布对外声明称,邀请参会介绍情况的是经第三方专家公司推荐、曾担任遥望网络“微小盟”平台产品经理的顾晨某;现经与遥望网络进行沟通核实,确认顾晨某已从该公司离职。
在该电话会议事件的第二天,证监会也表态指出,已启动对华创证券事件的调查核实,触及法规的,将严肃查处。
华创电话会“翻车”事件正揭开第三方专家公司的冰山一角。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专家”也成为了可以变现的商品――在很多专家库平台上明码标价,公开买卖,出场费低的每小时在1500元左右,高的超过万元。但专家库中的“专家”却真假难辨,包装、夸大乱象频发,有的产品经理被包装成业务部门经理,一线销售被包装成销售总监,这背后是平台高抽成,有的抽成近半。
另一方面,“专家”所提供的“咨询”等服务有的或涉泄密,如果这些信息被用来操纵市场将面临严重后果。
内部信息需求催生“专家”生意:专家不一定对行业有深厚见解,主要是掌握内部信息
华创证券研究院传媒团队电话会议“翻车”引发关注,一时间“假专家”成为热词,那么,华创证券这场电话会议中所提到的“机构平台的专家库”是什么?
据一位券商研究院工作人员小杨透露,绝大部分证券公司有自己稳定的专家团队,团队往往来自于研究员、机构销售、研究院会务部门等各方面人脉网络,覆盖了不同产业和领域。规模越大的机构的研究院自有专家库范围往往也越广,不需要第三方专家机构合作。
与此同时,小杨说,也有一些券商会跟第三方的专家智库合作邀请专家。这种第三方机构类似于地产中介,服务于券商等卖方机构,比如凯盛专家、51专家等,或主要为买方提供咨询服务。
小杨介绍,对上市公司高管资源,分析师往往自己比较熟悉,所以一般第三方平台邀请的专家主要为未上市公司、或涉及产业链的研究。
信息的不对等让这个行业有了存在的价值。另一位在券商研究院工作的晓静告诉记者,市场对于专家的需求一直存在,而“专家”不一定是对行业有特殊、或深厚的见解,在业内处于顶尖地位,有时候只要是行业或公司的内部人士,手握其他人不了解的信息,就可以被称之为“专家”。
而往往无论是卖方机构,或是买方机构,甚至是个人投资者,对于信息,尤其是内部信息有着强烈的好奇。或是出于了解行业情况、或是为了寻找投资方向,自称为内部人士所提供的信息,往往会引来大家的关注。
一方面是希望获得更多内部信息的投资方,以及希望借此吸引更多投资方的卖方研究机构;另一方面是手握信息的内部人士、或见解独到的业内大牛。双方信息的不对等让为双方牵线搭桥的第三方专家机构应运而生。
“专家库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甚至利用包装手段不断制造专家,是因为市场对专家的需求和认可”,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晓薇说。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较为知名的第三方机构包括凯盛融英、商霖华通、大牛家、领路、在行、51专家等。除了凯盛等主要服务于企业客户,还有在行等平台,服务于个人用户。
凯盛专家在官网中这样写道:目前,凯盛融英在全球范围内拥有 2000 多家客户,包括中国知名的金融机构,海外对冲基金,跨国咨询公司及全球各类企业以及高净值私人客户。
专家来源揭秘:渠道来源多样,有的会使用互联网爬虫技术获取资源,有的号称签约30万专家
那么,专家库中的“专家”是怎样来的?
据业内人士介绍,专家库的“专家”往往来自于多个渠道,包括公司有偿签约、关系网互相介绍等。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曾经接到来自于专家库公司的座机电话,邀请入驻专家库。记者注意到,在多个平台上,都提供了注册用户自己申请专家认证的通道。
在凯盛专家的App“我”的板块中,在突出位置上有着“专家资料”一栏。为什么要填写专家资料?凯盛这样解释,准确完整的资料有助于为您匹配更多知识变现的机会,这些机会包括:机构咨询、个人咨询、演讲等。
专家资料会被谁看到?凯盛专家称,我们的隐私保护策略为:工作经历,仅凯盛项目人员、极少数特定咨询客户可见。自我介绍、经验标签为所有人可见。
记者填写相关信息后,工作经验一栏并未被公开显示。这种工作经历秘而不宣,是否为“假专家”出现埋下了隐患?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专家库公司可能还会使用互联网爬虫技术,在各类职场社交平台中获取相关领域专家的信息,与其沟通联系,签约为平台内专家。
有的平台号称,其签约的专家人数已达到数十万。据凯盛融英资料显示,公司拥有近30万名来自各行业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遍布医疗、金融、TMT、消费、交运、能源、化工、教育、房地产等行业。
“专家”被明码标价,根据 “抬头” 不同出场费从几千到上万,平台抽成近半
对内部信息的强烈需求,使得“专家”也成了可以变现的商品,在专家库平台上被明码标价,公开买卖。
曾和第三方机构打过交道的券商研究院工作人员小刘告诉记者,第三方专家库对专家的标价跨度较大,低的约1500元,高的超过万元;线上和线下路演价格也会有较大区别。
据悉,电话路演专家价格在1500-2000元/小时,线下路演则在3000-5000元/小时。此外,伴随着专家职位的不同,专家库公司会对其进行进一步价格区分,有的专家库中最贵的专家出场费每小时甚至超过万元。
尽管出场费高达上万,但平台从中抽取的费用近乎半数。有券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曾经以9000元的价格邀请一位专家参加路演,但很久以后才了解到,这位专家到手的酬劳仅仅有5000元。
成为专家库专家,参与咨询是什么样的体验?曾任新三板公司高管的吴先生表示,四五年前曾收到陌生的座机电话,说希望能够咨询一下关于行业的一些现状、竞争情况等问题。本来以为是媒体采访,就答应了下来。
收到后续的邮件才发现,这是一次有偿的咨询服务,是专家库的一个客户想了解行业相关情况,并以每小时1500元的价格进行一个小时的电话咨询。“对方提前准备了问题的大纲,到时候只要接电话跟对方聊聊天就好了”,吴先生称,在如约完成了咨询后,很快就收到了佣金1500元。
另一位曾任上市公司高管的杨先生表示,参与咨询的客户大多数情况下自己已经有答案,他们需要的是求证,另一方面是答疑,特别是财报数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不过,杨先生同时指出,在提供咨询等服务时需要把握好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哪些可以深入说,哪些点到为止,而不是完全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准则。
事实上,不少客户希望获取的信息也多为业务机密等不适合公开披露的信息,一旦员工以专家身份对外公开该类信息,就可能面临泄露商业机密的风险。
如在“翻车”的华创证券电话会议上,“假专家”就对遥望网络2019年的利润构成、未来发展目标等给出了明确的说法。即使该专家真的是遥望网络的内部人士,当时星期六尚未发布2019年财报,在该时间点披露公司经营核心数据,就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披相关规定。
某中型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如果在路演中涉及违反金融法的问题,而被泄露的信息被利用操纵股市,将会面临严重的后果。
而专家库一方怎样来对平台专家进行合规控制?据51专家平台介绍,专家在加入“我要专家”专家库前,公司专业合规人员会对专家进行资格审查;为专家提供关于各类合规事务的培训,主要涵盖:不泄露重要非公开信息、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进行内幕交易、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及对第三方的责任义务; 专家在参与任何项目前需签署相关服务条款。
“专家”背后的抬头包装术:产品经理有的被包装成业务部门经理,一线销售变身销售总监
除了可能存在合规问题,专家库签约专家的真实性也存疑。记者注意到,有人在网上吐槽说,偶然在某个专家库看到一个自称对自家公司很了解的专家,却是入职不到半年、试用期都未过的前同事。
晓静告诉记者,在第三方平台上,确实存在邀请到假专家的情况。“专家公司作假就很容易邀请到假的”,晓静说。
有从事咨询的人士表示,由于专家库的定价机制,不同“抬头”下专家咨询价格差距甚至有数倍之大,也刺激着专家库对专家进行抬头的包装,专家对自己进行夸大、造假。如普通产品经理被包装成业务部门经理,一线销售被包装成业务总监的例子并不少见。
专家库介绍来的专家也不能说造假,只是很多级别都不是真的,“大家见谁都叫总”,一位基金经理对记者分析,现在第三方专家库很多,如果事前不做核查,确实有可能有假高管。实际操作中,根据买方的反馈,也有假专家的情况。
“有的时候专家公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专家的真假”,晓静说,一般性上市公司,信息会比较公开,不太会有假的成分在,“但是如果是一些创业型的公司,或者在国外上市的企业就不好说了。除非能确保来的人有人认识,要不然还真不好辨别真伪”。
邀请专家的机构怎样分辨出专家真假?晓静认为,一般卖方机构会对受邀专家进行试访,了解其水平。“一些专家公司推荐的专家在简单的沟通后就能感觉到水平的差距,尤其是作为研究机构本身就对行业有一定了解,有些情况很容易分辨真假。但如果被邀请的专家确实对行业有一定了解,单凭分析师的判断,确实很难确保专家的真实性,所以我们现在也极少通过专家库来邀请专家”。
一位基金研究员对记者表示,这可能和行业属性有关,一些数据透明性较差的新兴行业可能难以避免邀请专家。卖方在邀请专家时,应当且必须确认对方身份,不然就容易出现类似华创证券电话会议的事情。
“所谓专家,不一定具有高学历、发表多少论文,但一定是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如果一味适用论文、学历等可能会限制掉一些实践型的专家。所以,对于专家库的发展,应当承担起全面审查义务,主要从教育经历、任职经历、专业技能、学术研究等方面综合评判是否符合入库资格。一旦发现有离职、被取消资格等情况,应第一时间进行公示”。 陈晓薇表示。
律师:签约假专家,专家库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提供假专家的专家库会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陈晓薇律师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专家库公司与证券公司等签约,为其提供专家咨询服务,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如果该专家是“假专家”,那么专家库公司要承担合同违约责任,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而使用假专家参与路演的证券公司承担的责任可分两种,陈晓薇解释,一种是对于“假专家”并不明知,那么证券公司仅在其审核义务范围内对机构投资者承担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该责任相对较小,且最终由专家库公司承担。第二种情况是,证券公司对于“假专家”是明知的,或者与专家库人员共谋聘请“假专家”,那么证券公司应当与专家库一起对机构投资者承担连带责任,甚至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的共同犯罪。
陈晓薇建议,专家库要想通过其入库专家获得更多收益,公司要想获得长足发展,一定要摒弃不正规、不合法的“包装”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