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基金经理,股权基金经理人

大家好,股权基金经理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股权基金经理人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股权基金经理和股权基金经理人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好的基金经理,是如何练就的?
  2. 私募股权投资是否真的能五年翻资金一倍呢?需要注意什么?
  3. 设立股权基金是利好还是利空
  4. 做私募股权基金经理是否赚钱呢

好的基金经理,是如何练就的?

基金行业凭借“牌照垄断”赚取超额利润,这一垄断特权造成优秀基金经理纷纷出走。

股权分置后新的市场土壤、基金公司为其“量身定做”的制度安排,共同成就了“最赚钱基金经理”王亚伟。但数次冲击原有体制结构无果之后,王亚伟和他的上司都选择了离开。

“一个时代的落幕”,这是对“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离职的普遍评价。

2012年5月7日下午,王亚伟神色平静地参加了在华夏基金(微博)的最后一次媒体见面会。此时距他的离职公告发布不到18个小时,公告称他“因个人原因”正式离开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及相应基金经理之职。

从1995年进入华夏证券,到1998年掌控第一只封闭式基金,此后的14年中,王亚伟亲身见证了中国证券市场的风起云涌和基金业的迅速崛起,也见证了公募基金经理们一个个离开。

2007年之后,这位早期基金经理中硕果仅存的“元老”之一突然大放异彩,在夺取了当年“最赚钱基金经理”殊荣之后,旗下基金连续多年收益率夺冠,更以极具争议色彩的“王亚伟概念股”成为了基金行业娱乐化的“形象代言人”。

与此同时,由于华夏基金自身的股权变动等问题,身为基金经理的王亚伟与公司总经理范勇宏早在2009年之后,便多次传出离职消息。

在数次冲击原有的体制结构无果之后,对现有市场机制的失望,决定了王亚伟今天的选择。这也折射了过去十余年里,中国证券市场和基金行业在市场结构和制度变化中,始终难以回避的某些深层矛盾与冲突。

身为基金经理的王亚伟,始终就是这些矛盾与冲突的聚焦点。

娱乐化的明星基金经理

在基金持有人整体亏损的十多年经营期间,各基金公司却为其股东们创造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投资回报。

在最后一次的媒体见面会中,40岁的王亚伟一改“惜字如金”的沉默习惯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喝完了三瓶矿泉水。

这位“被娱乐”的基金经理严肃而温和地强调着自己的角色与职责:一名基金经理要把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这意味着在其职业生涯内,首先要为投资者“创造绝对收益”。

对于整个基金行业而言,这是一句很不客气的批评。

统计数据显示,在2001到2011年的11年内,投资者在股票基金上累计投入6.3万亿元,为此而支付了近1645亿元的管理费用,而最终收益仅为754亿元,平均年收益率仅为1%-2%,远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从投资角度而言,不如银行利率的投资回报即可视为亏损,中国基金业的十年投资业绩可视为“整体亏损”。

而在这一堪称微薄的收益中,包括华夏基金在内的四五家基金公司就贡献了行业利润的一半。其余六十余家基金公司中,又有超过一半以上陷于真正的亏损。

从某种意义而言,王亚伟以这句话划清了自己与传统基金经理的“角色界限”。

私募基金追求“绝对收益”,公募基金追求“跑赢指数”,这是过去数十年中基金业内公认的“游戏规则”。

在王亚伟看来,“跑赢指数”是公募基金经理的基本价值所在。更以私募基金的“绝对收益”理念公然与行业规则“决裂”,其背后的变化令人深思。

在媒体见面会中,王亚伟为自己的投资生涯算了一笔账:在14年基金经理期间,他为其管理的基金投资者将1元钱变成了28元钱;而与此同时,华夏基金以2.38亿的投资成本,在14年中为历任股东创造的复合回报率却高达两百多倍,远远超出了王亚伟自身的投资业绩。

这并非华夏基金所创造的“奇迹”,而是整个基金行业的共同现实:在基金持有人整体亏损的十多年经营期间,各基金公司却为其股东们创造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投资回报。

这才是中国基金行业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最大“奇迹”,相比之下“最牛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只能算作“浮云”。对此王亚伟选择了更加坚定地说“不”,那就是退出市场,“王亚伟模式”亦成江湖绝响。

无迹可寻的“迷踪拳”

在2005年的市场变化中,股权分置改革启动,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股市“同股不同权”的双轨制结构,也创造了近20年来最大的“制度机会”。

作为市场关注焦点的王亚伟,被认为2005年是其职业生涯的“分水岭”:在2005年之前,他所掌管的基金虽然业绩不凡,但远未成为市场焦点;而在2005年之后,他所掌管的华夏大盘精选及华夏策略混合两只基金,成为了屡屡夺冠的“最牛基金”。

这一转变如此清晰,以至于业内传出他到美国捡了本“投资秘籍”之类的八卦消息。

在回顾这段经历时,王亚伟表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跳出基金经理的局限,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去寻找企业和市场中的投资机会。

一位曾供职于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即使对于像他们这样接近王亚伟的人来说,王的投资风格也“像一个谜”。走进王亚伟的办公室,没有堆积如山的研究报告,也看不到日程紧凑的企业调研计划,只有琳琅满目的报刊杂志。

“我们天天在外边跑才能搞定一单投资项目,不知道为什么他在家里看看报纸就能发现那么多投资机会。”王亚伟的前同事将其投资风格形象地比喻为“迷踪拳”。

就在王亚伟“迷踪拳”风格大成的2005年,在这一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至998点的十年底部,包括王亚伟在内的早期基金管理者大多陷入了失去方向的茫然之中。

在2005年的市场变化中,股权分置改革启动,这从根本上改变以中国股市“同股不同权”的双轨制结构,也创造了近20年来最大的“制度机会”。在这场变革中,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作为流通股东的“天然代表”,在制度博弈中获得了空前巨大的话语权与丰厚收益。

这让开始跳出原有的市场思维局限,开始从系统和制度层面把握投资机会的王亚伟找到了新的机会。此后多年中形成市场口碑的股改与重组“王亚伟概念股”,也正是发端于此。

王亚伟没像“券商时代”那样把某只重组概念股进行“庄股”式的重仓操作,而是严守分散投资的逻辑,以大量的股票种类来对冲单只股票的波动风险。

媒体统计数据显示,在2005年前所管理的两只基金里,王亚伟先后投资了近500只股票;而在2005年之后的两只基金里,他所投资的股票却高达九百余只,接近前者的两倍。

海量的分散投资加上灵活的换仓操作,使王亚伟形成了不依赖于任何重仓股的飘逸风格,在市场周期转换时能更加迅速地把握机会和规避风险;同时他从系统和制度层面寻找投资机会的思路,也因大大有别于传统基金经理“看研报、跑现场”的调研方式而被视为“无迹可寻”。

但在“庄股时代”思维惯性下,王亚伟在某些个股上的成功投资,却被市场解读为“押重组”、“找题材”甚至暗箱操作。

谁的基金经理?

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这是一个只有市场冠军才有资格玩的“游戏规则”:具备品牌效应的基金公司“赢家通吃”,并将其竞争对手逼入死角,从而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在王亚伟游学归来的2005年,正值华夏证券破产重组,华夏基金股东和管理层波折不断之际。原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推出一套为王亚伟“量身订造”的制度设计,并以其独特的投资理念和制度安排,令王亚伟所管理的基金在过去几年中成为了“行业标杆”。

范勇宏独出蹊径,改造了原有的市场发展思路:不再走“靠天吃饭”,在市场高峰争夺发行份额的道路,而是投资业绩为品牌,依靠“品牌效应”在市场低潮期扩大发行规模。

但风险也显而易见,如果基金公司的业绩品牌不能打响,那么市场低谷期发行无异于“自寻死路”。

为王亚伟量身订制的基金管理制度便是这股“东风”:在吸收了封闭式和开放式基金各自的经验教训后,王亚伟在2005年之后接掌和创立的华夏大盘与华夏策略两只基金选择了“半封闭”模式。

在这一管理制度下,投资者可以赎回基金份额,但是不能申购。由此形成了一个简洁明了的激励机制:由于可以赎回,基金经理便无时不处于业绩压力之下;由于不能申购,基金便不必因规模迅速扩大而陷入投资窘境。

正是在这一制度设计下,王亚伟迅速打造出了华夏基金的业绩品牌:2006年华夏大盘仅冲到了行业前12名;而在2007年按照自己的思路创立华夏策略后,王亚伟便一举创造了基金业的新“传奇”。

在业内人士看来,王亚伟的传奇之所以不可复制,并不在于其业绩的出色,更在于其奇特的制度设计——按照这一制度设计,他所掌管的两只基金规模只能越做越小,而这恰恰跟基金公司“冲规模”的要求有着本质冲突。

但在范勇宏设计的发行体系中,由于王亚伟基金的“明星效应”,大量慕名而来的基金投资者被“分流”到了其他不限购的开放基金之中,因此基金公司的整体管理规模依然不断扩张,并连续多年保持基金管理规模之首。

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这是一个只有市场冠军才有资格玩的“游戏规则”:具备品牌效应的基金公司“赢家通吃”,并将其竞争对手逼入死角,从而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然而,这是“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当大量的基金公司在亏损之余,却凭着规模冲刺获取不逊于华夏的管理费用时;当基金行业像当年的券商一样,凭借着“牌照垄断”而非市场业绩赚取超额利润时;当大量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厌倦了制度保护下的“为股东服务”,纷纷投身私募以自己的投资能力“为投资者服务”时。

最后艰苦维系着这一理念的市场冠军华夏基金,及其旗下的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也终于到了退场的时刻。

私募股权投资是否真的能五年翻资金一倍呢?需要注意什么?

私募股权投资活动在民间受到追捧,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些所谓独角兽公司的成功。

我们很多投资者收到的私募股权宣传材料,往往会列出几个让人血脉喷张的“致富神话”。比如XX公司在早期投资阿里巴巴,几年内赚了N倍。XX公司投资京东商城,X年内翻了几番。这样的投资回报,有几个人看了不会动心?

但恰恰是“看上去很美”的投资项目,却往往充满了各种陷阱。在私募股权投资这个行业里,鱼龙混杂,什么样的项目都有。一个最普遍的忽悠术,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有不少私募股权基金公司,或者第三方理财机构,在推销自己的投资理财产品时,往往会挂上一个时下比较热门的项目名称(比如嘀嘀打车、OFO共享单车、几年前的乐视网、国外比较流行的SpaceX、等等)。

但问题是,这种打着时髦旗号的理财产品,其最终投资的标的,可能和他们宣传的项目没一点关系,或者项目中只有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客户以为的投资目标中。特别是一些私募股权融资项目,其法律结构十分复杂,在基金之上还有各种SPV和母基金,连从业人员都觉得有些眼花缭乱,更别说普通投资者了。

因此对于广大对私募股权感兴趣的投资者朋友来说,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仔细研究理财机构和基金公司发出的宣传材料,了解该投资实体以及具体的投资标的。被“挂羊头卖狗肉”的技俩欺骗的投资者,看上去犯得错误极其幼稚,但是在中国却有很多私募股权投资者上这样的当。因此值得我们在这里向大家提醒一下。

投资者从投资一级市场上的公司获得超额投资回报,主要来自两个源头。

第一个源头,是中国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差价。由于中国的A股是“审批制”【注:现已改为”核准制“,是介于审批制和注册制之间的一种半市场化股票发行制度】,因此公司如果得以顺利上市,在交易所上的那个“壳”,本身就有价值。一个相同的公司,在上市前的估值可能是20倍PE,到了上市以后,其PE摇身一变,瞬间上升到30~40倍。这样的例子很常见。

因此对于投资者和私募股权基金经理来说,提高其投资成功的关键,就是搞明白这个“监管套利”,赌对公司上市这一环。

当然,这样的投资方法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首先,政府不断的积极寻求股市改革,探索向“注册制”进化的可能,并且在不断完善公司的退市机制。其次,A股会时不时暂停IPO。比如最近的一次,是在2012年~2013年,停了整整一年。股市IPO暂停,对于寻求“一二级市场差价套利”的投资者,是一个重大打击。

投资者从私募股权投资中获得投资回报的第二条途径,就来自于公司本身的内生性增长。对一级市场公司内生性增长的分析,和我们很多股民在股市中分析上市公司基本面,进行挑股的过程是类似的。你可以采用从上而下(Topdown),或者自下而上(Bottomup)的分析方法,找出你认为其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进行投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一级市场上的公司信息相对来说比较私密,因此需要投资者做更加充分和详细的尽职调查,收集各种公开市场上没有的信息来提高自己投资的成功概率。

我们知道,作为个人投资者,一般来说他不太会去直接从事私募股权投资。大部分投资者,会通过购买私募股权基金,或者母基金(FOF),或者理财产品的方式参与私募股权投资。那么面对数以千计,琳琅满目的各种投资产品,我们的投资者应该怎么选呢?

1)搞清楚理财产品的法律架构,明白该产品的投资标的。

2)搞明白该投资产品的费用明细。在不同的层面,申购费、管理费、业绩分成等费用各为多少?

3)搞清楚私募股权基金公司投资团队和投资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种利益冲突包括:基金经理自己在项目中没有任何投资,项目即使亏了,基金经理自己没啥损失。或者基金公司中负责该项目的团队在业绩分成中只能分到很少的一部分(比如1%~2%或者更少),那么该项目最终成功与否,和基金经理本身的收入关系不大。投资者们应该倾向于自己利益和基金经理利益捆绑的比较紧的投资项目,这样才更可能达到双赢的结果。

私募股权投资的特点之一,就是投资缺乏流动性。绝大多数私募股权投资,都需要锁定资金5年、7年、甚至更长。同时,很多私募股权投资对于所有权转让等事宜,规定的是非常死板的,完全不像二级市场上交易股票或者公募基金那么灵活。

很多人可能觉得7年,或者10年没什么,一眨眼就过了。但是当你需要用钱,被告知自己的投资款还有X年才到期时,这才会理解到流动性的重要性。有时候你要买房,或者出国求学,差的就是那要命的十几万,或者几十万。因此投资者们在涉足私募股权投资前,需要谨慎的分析自己的财务状况,理解私募股权投资带来的流动性丧失造成的投资风险。

总体来说,私募股权投资有其吸引人的地方,如果私募股权投资做的好,投资者可以获得非常不错的投资回报。但是,投资者也要注意私募股权投资行业中的那些陷阱,认识到该投资类别的风险。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信息提升自己的抵抗力,是投资者们让自己变得更聪明的最重要途径。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立股权基金是利好还是利空

设立股权投资基金进入一级市场,投资标的必定为产业链相关领域,有利于培育、整合行业资源。

短期内,在业务上,有利于自身的提升;长期看,在效益上,可以通过并购、独立IPO等方式实现超额收益。

但鉴于股权投资的长周期特性,短期内对公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拟投资标的可能带来的业务协同效应上。股价将与投资者对该协同效应的预期呈正相关性

做私募股权基金经理是否赚钱呢

私募基金经理并不是职业经理人,所以也没有薪资这一说法。

收入分为三大块。

一是和公募基金一样会得到一定比例的管理费

二是把自己的资产投入到基金中,并在投资成功后以投资人的身份获得的利润

三是作为基金管理人,按照基金契约可以拿到投资后利润的一个百分比,具体的百分比依照每个基金建立时的契约不同而不同

所以总的来看,私募基金经理收入水平会因为投资表现而天差地别

好了,关于股权基金经理和股权基金经理人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上一篇: 私募基金薪水?私募基金起薪
下一篇: 基金发行流程 基金发行流程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