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新常态逼出中国式新营销

中国市场“新常态”逼出中国式新营销

中国市场“新常态”逼出中国式新营销 MBAChina 【MBAChina网讯】市场化以来,中国营销一直备受质疑,质疑通常是拿跨国公司的营销与中国企业营销对比,然后证明中国营销是“落后的”。

中国式营销的瓶颈

实际上,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在快*长。我们总不能说中国经济“宏观上是成功的,微观上是失败的”,也不能说那些快*长的企业“在方法上是错误的”。

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式营销,与跨国公司营销在表象上有两个重大差别:第一,主流产品体系的差别;第二,营销方法的差别。

主流产品体系的双低现状

一直以来,中国有两个产品体系,一个是“代工”的产品体系,产品符合西方主流品质标准和价值标准;另一个是“内销”产品体系,产品满足国内主流品质标准和价值标准。

“中国制造”占领世界,说明中国的制造能力能够满足世界标准。某段时间,“出口转内销”甚至是某种价值标签。然而,中国国内的品质普遍受到质疑,这里固然有不良厂商的非法行为,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普遍现象,是中国一轮又一轮消费“启蒙”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价格到底,品质到底线。”—中国各行业的产业集中过程中,最后胜利者的主流产品基本如此。

“价格战”曾经广受质疑,我们一直认为是中国产业集中过程中的必然,“价格到底”有助于完成一个行业在中国的快速“启蒙”,让收入普遍不高的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得起”。同时,“价格到底”也是行业整合最有力的武器,它的基本作用就是让那些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消失了。

当然,“价格到底”的结局,必须伴随着“品质到底线”。

“品质到底线”是指品质已经到了国家标准和消费者能够承受的底线,它在本质上与“假冒伪劣”不同。

营销方法的差别:“挥霍资源”的资本

这源于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出身”不同:

跨国公司是“资源挥霍型营销”,因为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前已经“功成名就”,当然要发挥资源优势,其表现就是“高大上”的品牌营销。

中国式营销总体上讲是“资源积累型营销”,因为“白手起家”的中国企业没有资源优势,“边赚钱,边发展”。所以,中国企业流行的是“深度分销”、“渠道为王”、“终端为王”等。

那些曾经被贴上“央视标王”标签的“资源挥霍型”的企业,多数缺乏持续“挥霍资源”的资本,只能是“赌徒”式的“资源挥霍”。

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总体是不成功的。在中国成功的跨国公司一般有三类企业:

一是在技术上有中国企业不可替代的优势,如GE等;

二是在大众时尚类产品上的象征型企业,如苹果;

三是在主流品质营销方法上“接地气”的企业,如可口可乐提出的“3A策略”(买得到、买得起、乐得买)。

中国式营销可以总结为两点:从产品上来说,提供最基本的大众满足;从营销手段上讲,在渠道体系(商业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努力做到更快更好地接近消费者、满足消费者。

如果有人说跨国公司的营销是1P(产品、品牌)营销的话,中国营销就是3P营销(价格、渠道、促销)。

可以说,在中国成功的企业,基本做到了“2A策略”,即买得起(价格便宜)、买得到(渠道建设)。因此,只有中国才会出现“渠道驱动优先于品牌驱动”的现象。

中国市场的“新常态”

过去,中国GDP年增长10%是常态,这是低水平的增长;现在,中国GDP增长7%~8%是“新常态”,但这是成熟经济体的增长。

客观地讲,中国企业的“双低”(价格到底,品质到底线)在过去是常态,是符合中国当时总体消费能力的正常状态。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如果中国营销还是过去的状态,那中国营销才是真正落后了。

营销最基本的竞争法则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那些曾经倍受敬畏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抱着那套“先进”的营销方法企图“教育中国消费者”,而不是适应中国消费者。中国企业曾经被视为“落后”的营销方法,恰恰是适应市场的结果。

更多产经资讯推荐:

《未来互联网金融新模式的新玩法》

《茅台三亚豪掷22亿开发地产》

《盘点全球不上市的企业大鳄》

欲了解更多关于产经资讯请点击:http://www.mbachina.com/emba/embacjzx/

影像仪

上海医疗光学测量

三次元测试仪

上一篇: 中国巴菲特分家私转私显示阳光私募或临洗牌
下一篇: 中国市场看似性感实际更是冰山美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