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逍遥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原名小窑村。因清代知县王镇寰有感于舟楫云集、商业繁荣的景象,曾留下“百业俱兴数小窑,官顺民安世称道,天时地利遂人愿,任职四载乐逍遥”的诗句,逍遥由此而得名。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逍遥东门村、逍遥西门村、逍遥南门村、逍遥北门村四个村,简称东门村、西门村、南门村、北门村。
奉母村
奉母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奉母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明初,有同母异父兄弟二人争养其母,人称孝里村;明末,改名夺母城;后更名为“奉母城”沿用至今。从此,该地孝贤礼仪盛传。该地解放后,区、乡、公社、镇均以“奉母”命名。
红花村
红花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红花集镇,因姓孔、姓化者居多,原名孔化集;明末清初,因当地百姓爱种中药材红花,因此取谐音红花集村,简称红花村,沿用至今。
木岗寺村
木岗寺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东夏亭镇,该村古称“盘古寨”,现有宋代“盘古寨”寨城匾额砖雕收藏。村东有盘古墓遗址,南北2500米,东西500米。因历史上黄河泛滥,墓冢早已淤为平地。墓旁有“盘古井”,历年洪水暴雨未曾灌满,现淤为凹坑。因该村古时有盘古墓岗,又有百亩寺院,故后来名曰“墓岗寺”。又因村名带“墓”字被认为不吉祥,后改“木岗寺”村延续至今。
北街、西街、南街、东街
东夏亭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东夏亭镇,此地因春秋时期,为陈国司马夏御叔的封邑,其子夏征舒为母夏姬乘凉修建凉亭一座,因该凉亭处城东,故称东夏亭,后来发展成为村落就叫东夏亭村,因为地理位置分为东夏亭北街村、东夏亭南街村、东夏亭东街村、东夏亭西街村四个村庄,简称北街、西街、南街、东街。
西华营村
西华营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西华营镇,原名西淮营,后演变为西华营,沿用至今。
址坊村
址坊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址坊镇,明朝初年,该地开设有造纸作坊,取名纸坊。后来山西省洪洞县一对夫妇迁居于该地,以扎纸祭祀用品为业,推动了村里造纸业的发展,更名为纸房村,谐音改为址坊。
诸葛寺村
诸葛寺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址坊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路过此地,因沙河水暴涨,无法过河。诸葛亮在此撒灰过河,村民建寺庙做纪念,村因寺得名诸葛寺村。
田口村
田口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田口乡,因北宋时,村南为运粮河渡口,田姓在境内摆渡,取名田家口,后简称田口,沿用至今。
陵西村、陵前村
陵西村、陵前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田口乡,因此地有商高宗武丁的皇陵遗址而得名。商高宗武丁是商代的第22任国王。他治国有方,是商代鼎盛时期很有作为的君主,堪称一代明君。相传武丁早年生活在民间,知农民艰难,即位后志向远大,思兴复殷。后启用贤人傅说、甘盘为相,国始大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达到鼎盛,开创中国成为当时煊赫一时的世界文明大国。据载,当年武丁从商都率群臣前来西华捕灭蝗灾并体察民情时,因积劳成疾病逝西华,葬于现址。
清河驿村
清河驿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清河驿乡,因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此地设立了驿站,而该地又位于清水河边,故名清河驿村。
东王营村
东王营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东王营乡,因明初,王姓从军屯营迁入,村西原有王营村,故名东王营村。
李大庄村
李大庄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李大庄乡,因明中期,李姓在境内定居后,人丁兴旺,形成大村庄,故名李大庄村。
叶埠口村
叶埠口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叶埠口乡,因南临沙河,过往商贾船只在此临时休憩,逐渐成为渡口、埠口,原为叶渡口,后改为叶埠口村。
黄桥村
黄桥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黄桥乡,相传,古时曾在颍河上搭一简易桥,桥上铺设黄土,故称黄土桥,村以桥名为黄土桥村。1984年,改称黄桥村。
艾岗村
艾岗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艾岗乡,因该地古有土岗,土岗上野艾茂盛,故名艾岗村。
箕子台街道
箕子台街道位于周口市西华县,因箕子读书台而得名箕子台。箕子是我国商代的一位富有正义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商纣王的叔父,又是辅国文相,因不满纣王昏庸无道,被纣王囚于西华而筑台夜读,箕子读书台也是古老西华的象征。
七里仓村
七里仓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奉母镇,是西华县最大的村庄,分为七里仓一村、七里仓二村、七里仓三村、七里仓四村、七里仓五村共计五个村庄。七里仓村古时候称做广粮城,根据《西华县续志》记载:广粮城在县城九十里七里仓。今有“广粮城”石刻三字。清乾隆《西华县志》载:“三国魏邓艾屯田,储粮之所。”
泥土店村
泥土店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叶埠口乡,这里流传着“女娲斩鳌足立四极”等传说,传说女娲娘娘曾经来到泥土店这个地方,发现这里的土好,造出来的人更好看,便用此地的泥土造人。表现了当地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沉的热爱和眷恋,为自己生于斯、长于斯而骄傲。
思都岗村
思都岗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聂堆镇,因人祖女娲后裔思念女娲故都并修建女娲城而得名。相传女娲生于甘肃,沿黄河转入中原后建都于现在西华县城北十公里的聂堆镇思都岗村,而后这座女娲都城历经数千年洪水冲刷,残缺不全。女娲后裔们非常思念女娲之故都,为传承这一历史古迹,让后人永远缅怀女娲人祖的圣绩和功德,便不断整修这一古老的女娲都城。因而该地取名“思都岗”,并延用此村名直到如今。
半截楼村、三所楼村
半截楼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艾岗乡,在颖河北岸;三所楼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黄土桥乡,在颍河南岸。据传说三所楼村以前叫康家庄,村里有一位李姓老人,家境富裕,膝下有一独生女嫁入颍河北岸一村子与一穷小伙成了亲。
李姓财主因为心疼自己的女儿,常去女儿家看望女儿和小外孙。后来看到女婿家的房屋太破旧,害怕自己的女儿跟着遭罪,便携着钱财要给女婿家盖一座楼。
为了不让女儿、女婿受累,李财主一天到晚在工地上忙碌。可是每当要吃饭的时候,他都会听见自己的小外孙喊他爷爷吃饭,却不叫自己去吃饭。时间一长,老财主感到很别扭,就拉过小外孙问道:我拿着钱财来给你们家盖楼房,你为什么每次都喊你爷爷去吃饭,却不叫姥爷我去吃饭呀?小外孙说:“你又不是俺爷!”
老财主听后很伤心,思来想去,越想越生气,便带着银子回家了,刚盖了一半的楼也不管了。老财主一走,没有了银子,材料供不上,工人拿不到工钱也不干了,留下一个半截的楼房。时间长了,方圆百姓都叫这个村为半截楼村。
话说老财主又气又累,走到颍河北岸,又饥又渴,走不动了,就躺在路边歇着。正好自家村里有个人从这里经过,老财主让那个人回去捎个信儿,找人来接他。老财主的三个侄子听说后,拉着车子、带着被子、拿着干粮和水,跑到颍河北岸来接他。
见了老财主,三个侄子非常亲热,把老财主抬到车子上,一个推,一个拉,一个扶,说说笑笑、高高兴兴地把老财主接了回去。老财主一想,还是自己的侄子亲,侄子还比女婿、外孙强,自己百年后还得指望侄子他们送终呢,干脆,一家给他们建一座楼,很快,这个村就建成了三座新楼,周围的百姓很是羡慕,就叫这个村为三所楼村。
苗里岗村
苗里岗村位于周口市西华县艾岗乡,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明洪武年间,有一门郭氏兄弟18人由山西向河南、安徽等地迁民而来,其中一支名叫郭甲的郭氏先祖迁到此地一个小岭岗上建村,因而得名苗里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