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顶部分队员
胸怀凌云志,
登上古洞山。
百里探寻新地,
青山换红颜。
遍地古木参天,
亦有潺潺溪流,
钢塔插云间。
爬过乱石塘,
险处再不见。
风云动,
冲天唤,
在人间。
三四小时过罢,
恍若一瞬间,
能登三山五岳。
亦登可爱家山,
乘兴把家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小古洞山
总有人因梦想而出发,总有人因情怀而奔赴,总有人负重前行,总有人不辱使命,总有人不为红尘只为“风情”。自踏入人间道场,看繁华落尽,一切归于平静,虽未曾泛起一粒尘土,却无愧于人生。弹指一挥间,匆匆而过青春与少年,人生不仅有苟且,诗和远方,亦可弹奏灿烂的华章。青山依旧在,夕阳几度红,奔赴山野看遍山红艳,跋涉千里赏大好河山,不负韶华,人生无悔无怨。
无名山
“山”字最早见于商殷时代的“癸山敦”中(金文),是三座峰峦相接的形状,有山阴树影,使人一望便知是“山”。至于是三峰相接而不以其他数量的峰相接则是因为“三”在古代经常用来表示多次或多,用三峰列而为“山”,便表示多个峰峦相接的意思。这是中国人的祖先用“远取诸物”的办法所创造的一个很原始也很典型的象形文字。山对于人类来讲,既是原始人类水源、食物的来源,又是人身保护的屏障;对于现代人来讲,山不仅是地球之肺,更是人类之精神寄托,人们常常用山来抒发情感,寄托情思。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山情有独钟,纷纷用华美的词藻来赞美和歌颂山。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有诗云,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对于我等凡夫俗子,没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写不出那么美的诗句,但我们可以用脚步去丈量,用精神去书写。
我之于山的热爱,或许在于自身的性格吧。骨子里天生流淌着倔强、耿直、不屑和对新事物的强烈好奇、冒险之精神欲望。唯有山可以让肾上腺素与荷尔蒙得以激情的燃烧,唯有山可以使躁动的心得以平复,唯有登山使得自己如此痴迷且难以自拔,唯有登山才觉得人生可以焕发第二个春天,唯有登山才觉得此生做了最为正确和有意义的事情。登山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热爱与喜欢,同时也带给了别人快乐与非凡体验。人生已过半程,能与同道中人一起跋山涉水,能带领着兄弟姐妹们站一座座山巅,那就是自己价值的体现。
小古洞山,一个让人觉得十分着迷又神秘的名字,不仅使人想起一句古语:“入深山修身养性,出古洞四海扬名”。好奇那山上是否还有寺庙、道观,亦或有参佛修道的僧人、道家。抱着一种对未知的求索,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一步一步向它靠近,掀开它头上神秘的面纱,去挖掘它背后的历史和故事。小古洞山,位于黑龙江省通河县清河镇行政区划内,距离通河县城直线距离约53公里。据《通河地名志》记载,小古洞山旧称“呼特赫恩山”或称“呼特哼山”,海拔909.2米。据《清河林业局局志》记载,小古洞满语为“小呼特哼”,音译小古洞。又文胜东山确有山洞一处(小古洞山与文胜东山相距8、9公里,不知有何联系)。
2023年9月16日早5:35分。一行5名登山队员,怀着梦想与憧憬,带着不知天高地厚的“虎气”,沿着国道G102新铺就的公路,向着远方一路奔赴。清早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虽然队伍的规模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但对于登山来讲都是极其地喜欢与热爱,甚至是有些狂热也不为过。他们也许讲不出对于登山运动热爱得理由,但他们用实际行动已经证明了什么叫勇敢与无畏。此刻,忽然想起毛主席的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在我们踏遍家山的过程当中,之所以我们能够站上一座座山峰,除了我们自身的热爱和努力之外,也离不开给予我们无私帮助和友情支持的人。那些朴实、朴素、真诚的登山爱好者和“山里人”,因为彼此有着相同爱好与梦想,因为对山有着同样的理解与敬畏,因真诚与感动而施以援手和帮助。那一条条通往山里的路都是他们指引的,那里的自然环境也是他们介绍的,信心也是在他们的支持下一点点建立的。他们不仅是征程路上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也是人生旅程当中的同路人。他们的爱和胸怀不需要任何回报与感谢,唯有共同登一座山才足以表达我们的感恩与感念。
灿烂的朝霞映红了稻田,也映红了队员们的脸。在他们的脸上没有畏惧、没有胆怯,却洋溢着自信与希望。今天我们要登的山峰海拔在900多米以上,并且处在小兴安岭原始森林腹地,对于它的了解仅限于别人的口头介绍和地图上的位置。至于道路情况、地形地貌等等一无所知,很多喜爱登山的队员都望而却步,放弃了此次报名登山。虽然事前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但内心却仍怀着一丝丝隐忧。而这几位却顶着前途未卜的风险,怀着对于领队的充分信任,风雨同舟,共同进退,精神着实可嘉,勇气不可谓不大,无不令人感动与佩服。
检查站
一行人驱车来到了清河街里,与夏队医正副驾驶交换了位置。因为马上就要进山了,岔路口较多,为避免走岔道,需要专人来进行导航。按照事先规划的路线,途经旱田村—五七农场(干校)—(1.2公里右拐)农场四队—学校屯—大古洞村—靠山村—三营(大古洞木材检查站)—防火检查站北右拐——距新胜村(小古洞管委会)1.3公里处左拐。山里道路弯弯绕绕,因常年失修,路面坑坑洼洼,十分颠簸难行。因自己还是多一些山路驾驶经验,便又重新坐回驾驶位置。
继续前进5公里左右,然后右拐进入异常狭窄的山路。路旁是一块无人看管的人参种植地,路上石头较多凸起,树枝也伸展到了路上,不时阻碍车辆前行。为了把队员们送的距离山峰更加近一些,也顾不了那么许多,只得格外小心驾驶。从岔路口向山里纵深又继续前进了2.05公里,山路不仅狭窄,路两旁的树木都几乎要挨到倒车镜上,有时队员们不得不下车指挥或者搬除障碍,直到我们的车辆实在是无法通过,方才停止前进。为了抓紧时间登山,来不及把车头调转过来,因为那要浪费很长时间,大家整理好行装后,毅然决然地向山中跋涉而去。
废弃的山路
此时目标山峰已毫无踪影,眼前只有密密麻麻粗细不等的树木,身旁哗哗流淌的溪流声仿佛在为我们伴奏送行,五名登山队员坚定而自信地沿着心中的目标阔步前进。一边行走一边用手机指南针确认目标山峰方位和角度,再结合户外乐图软件上我们所处的位置,沿着330°方向跋涉。经过右手边海拔500余米山峰脚下,与河谷小溪相伴而行数百米,继续沿西北方向行进。脚下的路是已经废弃了二三十年,且从未有人修缮过的集材路(运输木材的山路),因废弃几十年且无人养护,经雨水冲刷之后,路中间已被冲出一条半米多深的沟壑,好在两旁勉强可供我们行走,免却了树林里的羁绊。
登此山之前,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考量。一是启程时间提前到清晨5:30分;二是携带了绳索、锯、刀等登山非常规器械,以备不时之需;三是让汽车尽量把大家送得距离目标山峰更近一些,最大限度使队员节省一些体力,以为后程保存充足体能。但脚下的路超乎想象的好走,的确让人感到非常意外,心里不免有些得意与窃喜。今天的五名队员一个60后,两个70后,2个80后,属于老中青三结合,队伍人数虽然单薄,但个个都是精英,体能储备充足,意志力坚韧而顽强,是一支短小而精悍的队伍。
七八后年代的队员
海拔上升到450米左右,集材路就已经慢慢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了,但地势还算相对平坦,森林里阻碍也不是很多,大家走起路来也是倍感轻松。这一切都要功于清河林业局林场职工们艰苦的劳动结果和他们辛苦的汗水,是他们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踏踏实实、不弄虚作假的实际行动,才使得森林如此干净与通透,树木长得高大而粗壮,我们这些后来人才不觉得行路艰难。古人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这些后人要时刻记得那些为这个国家、民族默默奉献的农民、工人、军人、科学技术人员等,是他们这些真正的民族脊梁,才撑起了共和国的大厦。
从早上7:35分开始至8:39分,经过1小时零4分钟徒步跋涉,海拔从340米上升至海拔585米,海拔高差达到了245米,可见此山的高度和坡度还是非一般的山峰可比。虽然今天的温度只有23°左右,很适合爬山,但是高速运转的肉体发动机还是热得不行,不得不脱下外套使得体温迅速下降,得以尽快前行。虽然没有人像以往那样叫苦喊累,但是偶尔也会示意大家就地休息一下,欣赏一下周遭的景色,或者分享各自的糖果零食,以缓解一下身体的疲劳。身边除了满眼的绿色就是平地而起用残枝败叶堆砌的蚂蚁堡垒,觉得十分神奇。
上午8:56分,行至山中一处小石砬子处,此时海拔达到590余米左右。自己在石砬子上向前摸索前进,队员们则在脚下相对平坦的地方行走,地势相对好走一些,两队便合为一处继续前行。砬子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不好走,且有些偏西北主峰方向,为了沿着最短的路线行走,大家便选择在砬子脚下左侧前行。随着山体坡度的不断加大和上升,路也变得不那么平坦而好走,地面偶尔出现零星的巨石,被风刮倒的树木也已开始出现,大家不断地在倒木和杂草丛生中穿行。
鲁迅先生说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其实世上也没有永远的坦途,对于登山者来讲,无论是荆棘丛生,还是乱石横行,都没得选择,必须硬着头皮杀开一条通路,然后冲出重围。另外走不同的路,亦有不同的别致与风景,得之者幸失之者命,看在眼里的是风景,看在别人眼里的就是风情。在大山和自然面前我们只是匆匆地过客和行者,也许历史不会留下一点点痕迹,也没有人知道你曾经来过。或许再过二十年,你身体仍旧健康,头脑尚且清醒,或许你会把今天的故事向你的儿孙传说…
9:08分,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掏出手机一看原来是响河林场陈师傅的电话,老人用急切的声音询问自己,队长你们来了没有,现在到哪里了?自己十分不好意思且歉意地回答,我们进山了,已经到半山腰了。因为考虑他老人家年事已高(74岁),担心行动多有不便,万一出现意外或造成伤害,便没有把今天登山的消息告诉他,希望能够得到他的谅解并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如果老人家再年轻十岁,我们也非常愿意与他老人家一起同行,实现他时隔20多年后再登小古洞山的美好愿望。未能实现陈师傅的梦想,不仅是他老人家的遗憾,同时也是自己的遗憾。不禁感叹时光、岁月的匆匆与无情,光阴不仅能够催人老矣,还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实现理想、梦想的机会…
虽然和老人家表达了歉意和解释,但心中那份遗憾和怅惘仍未远离,仿佛是一种亏欠再无归还的机会。心里不住地默念,就让我们用成功登顶来弥补他老人家的遗憾吧!距离山顶越近,行路更为艰难。从开始出现零星的石头,到后来出现一片片的石海,中间偶尔还夹杂着树木和荆棘丛生。为了不断前进,队员们只能在巨石、树木、荆棘间来回往复穿行。从海拔700米左右等高线开始,石头的分布是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大,大家一会跳上一会跳下。蓦然回首来时的方向,东方的视野已经十分的开阔,松花江水天一线,金色的稻田与参地星星点点,一岭岭山脉纵横其间。
队员们一边站在石头上休息,一边欣赏这人世间最美的秋色、秋景。虽然几多辛苦疲惫,虽然几多汗水劳累,但不历尽艰险,又何以见到彩虹?前路仍旧漫漫,“革命”尚未成功,休息却总是如此短暂。五名队员没有人哭天喊地,亦没有人愁眉苦脸,每个人都洋溢着自信与豪迈的笑脸。如果你有充分的想象能力,你的画面当中仿佛可以看见,不仅穿了衣服且背着行囊的五只“猴子”在巨大的石头间窜蹦跳跃,各显其能,还不断地向上攀升。猴子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寻找食物,而这群穿了衣服的“猴子”却是为了登高望远。
从海拔800米以上高度,山坡上几乎全是大石头,不再有树木和杂草丛生。也曾尝试带领大家逃离这个十分危险的区域,因为身处跳石塘是最容易受伤的地方,一不小心,轻则皮破血流,重则伤筋动骨,后果不堪设想,不仅前进变得不可能,后退也将无望,只能寻求救援队帮助。但其他队员们都还乐此不疲,不愿意绕远寻求其他路线,况且还担心它处亦是如此,白白消耗体力。觉得大家的担心不无道理,便按照既定方向继续攀爬。好在石海中石头之间并没有较大空隙,石面相对还算是平整,不断地提醒大家多加注意和小心也就是了。
在以往登山经历当中,很少在这样的海拔高度会碰见这么大片的石海或跳石塘,一般都是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平地上有石海或跳石塘出现。类似的地貌唯有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大秃顶子山或馒头山碰到过。因为大家感觉十分新奇和刺激,所以并没有把它看做是一种困难,反而觉得是一种乐趣,一种难得的特殊的经历。队员们不再像早上刚刚出发时那样匆忙,更显的十分的懒散与悠闲,仿佛在石海中漫步一样,不时停下来拍拍这,照照那儿,或眺望一下远方。
海拔接近850米以上位置,已经初现五花山色了,树叶由绿转黄变红,呈现五彩斑斓之色。队员们早已忘记一身的辛苦与疲惫,陶醉在这秋的色彩斑斓之中,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年当中最为绚烂璀璨的盛景。大家一边欣赏美景,一边缓慢前行,距离山顶从300米、200米、100米、50米一点点渐进。越是临近终点,内心越是焦急与期盼,就仿佛百米冲刺一样,恨不得立马站上终点线。因为远远就可以望见山上的防火瞭望塔,如果第一眼看见它就证明我们距离终点不远了。
因为拍照而落在了队伍的后面,所以大声地和前面正在俯身攀行的队员问询,看见塔了吗?话音刚落,尚未听到队员的回答,透过右前方树的空隙,一架闪闪发亮的钢塔一角显露在眼前。那一刻,心是融化了,还是醉了,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与描述。就仿佛一场巅峰“盛宴”过后,一种陶醉、一种释放、一种空无,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在别人眼里那塔无非就是冰冷无情的构筑物,在我的眼里那就是神圣的“十字架”(即便本人不信上帝),我心苦苦追寻的“佛祖”(本人即非佛教徒)。它虽然没有珠穆朗玛那样高大伟岸,但它丝毫不影响在我心中神圣地位,因为家乡的每一座山都曾令我神往。
此刻,队员们也发现了右前方的钢塔,纷纷加快了脚步兴奋地向那里奔去。驻足在不远处,再一次认真而仔细地审视这座崭新而高大的,闪着银色亮光的钢塔。它坐落在小古洞山主峰山顶西南角最高点偏下位置。在巨大的乱石堆顶部,用钢筋混凝土构筑起高约半米四方形的平台,然后在上面搭建起几十米高的钢结构防火用瞭望塔,塔体顶部是一座不足两平米见方的小屋,小屋周围是带防护栏的回廊,防护栏上固定着几片太阳能板和天线之类。在塔的底部悬空位置悬挂着一块铝合金牌子,上书:黑龙江森工清河林业局有限公司育林(609)瞭望塔。它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就是瞭望和发现森林火情,并及时发出警报。
11:01分,先头两名队员已经顺利抵达塔下。金伟迫不及待地放下背包开始登塔,老夏、和风细雨、小雪则在塔的周围拍照,然后五名队员先后登上钢塔顶部。站在高高的钢塔之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宽阔的松花江如一根白色的游丝走线,细得仿佛都能穿过一根绣花儿针;周围群山连绵起伏,仿佛大地上隆起一条条褶皱;金色的田野仿佛成了点缀,镶嵌在绿色的群山之中;天空薄雾蔼蔼,太阳毫不费力地挤破重围,投下一缕温热;此刻,清风习习,尽显秋的舒爽与清冽。
欣赏完周遭景色,大家恋恋不舍地走下钢塔,开始胜利的午宴。按照本人惯例,不达到地图上标注那个最高点,是不会停下脚步的,也不会选择进食。其他四名队员安静地坐在塔下面用餐,自己则迈步朝向西北方向走去。扒开钢塔旁边的草丛,沿着一米多宽的山脊,走过右侧一棵棵红松母树,大约距离钢塔四五十米远的山脊上,可见一块裸露的石头突出山脊,那里就是小古洞山最高点。手机乐图软件显示海拔高度932米(和通河县地名志与清河林业局局志记载有23.8米差距,不知孰对孰错),地理坐标:北纬46°36′69″,东经129°13′77″。
从海拔最高位置返回时,偶然发现山下不远处还有一所灰墙红瓦的小房子,可能是防火期供值守人员休息之所。山脊之上野玫瑰已经结出鲜红的果实,旁边的红松树也是松塔挂满了枝头。待返回塔下时,队员们的午餐已经接近尾声,自己也便拿出简易的方便食品,进行充饥果腹。简短的午餐过后,为手机充一下电,顺便休息片刻,恢复一下体力。此时,人人都沐浴在正午的阳光之下,不仅使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仿佛还有一种催人昏昏欲睡的感觉。
林中小屋
把夏队医刚刚送的防潮坐垫和登山包防雨罩铺在塔架下的水泥地上,又在旁边拣了一块方形木条,放上登山手套作为枕套,简易的床铺就算搭建完毕。没想到能否睡着,只希望可以在这海拔900多米的山上来一次惬意的小憩。为了遮蔽正午的阳光,在头上盖了一件衣裳,彻底放松身心,就像回到了家一样。其他队员也散落在塔架四周,或坐或卧享受温暖的阳光和片刻的安享。12:30多分,一骨碌从地上坐起,夏队医说自己都发出了鼾声。看来是真的睡着了,而且是深度睡眠,睡的十分惬意与香甜。记忆当中这是唯一一次在山里这么轻松、悠闲的午睡,也使得疲惫的身体再次焕发青春活力。
视频加载中...
在塔下合了影,给未来留个念想。然后大家开始再次披挂上阵,开启返程的路。为了躲避和跨越石海,避免队员受伤,指示大家从西南方向开始下山。一直走出去二百二三十米远,方才走到石海的西南边缘,想必这个石海方圆该有多宽。然后再沿着石海的边缘往左侧回旋,一边下降高度一边向来时的路线靠拢。由于选择的下山路线比较幸运,感觉比上山的路线好走一些,所以并没有刻意向来时的路并拢,几乎与上山的路线平行而行。
上山时,于海拔约600米左右的地方偶然发现一架葡萄藤,藤上结了好多山葡萄,当时为了赶时间也无暇顾及采摘,因为下山时间比较充裕,所以想来顺便采摘一些泡酒。一路下山一路徐行,一边用锐利的双眼扫射树林,以期待可以发现这个季节最为常见的山珍——猴头菇。走着走着,猴头菇一颗也没有看见,却发现右侧路旁的森林里红彤彤的一片,心里一喜,近前一看果然是一大架山葡萄,数棵葡萄藤上结满了黑压压一串串山葡萄,四个人七手八脚地采摘起来,顷刻间就装满了两个布袋子。真是应了那句俗语,人多好干活啊。
下午2:30分左右,葡萄采摘结束。将葡萄放进背包,重新将包放在背上,感觉比来时重了很多,好在是下山,并不会耗费太多体力。带领大家继续下行,一直下降到海拔570米处才踏上来时的路。走在熟悉的山间小路上,心里既愉快又放松。此时,归途已近半程,成功登顶的喜悦亦浓。如此例外及特殊的登山体验简直让人有些不可思议和难以相信。困难准备的很足,现实却是如此的轻松愉快,甚至还在山上美美地睡了一觉,即便是说与人听,又会有谁能够相信呢。
下午2:40分,经过约2小时50分钟的跋涉,终于走到了我们的车旁。车对于登山者来讲,就是队员们移动的家,看到了它的身影就会感到格外的亲切。看到了它就意味着解放了双脚,看到了它就意味着抵达了终点,看到了它就意味着马上可以休息,不再疲惫,看到了它就等于回到了家一样。车亦是我们回程的终点,也是我们另一个期盼。在队员们的协助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车头调转回180度方向,队员们又跟行了一段路程方蹬车启程。
于傍晚5点多钟回到我们居住和生活的城里——通河。在两位队员的陪伴下,每人各食一碗香面,结束了一次难忘而特殊的登山旅程。若干年后,当我们都垂垂老矣,再次回首往事的时候,也许我们依然还会记得今天的难忘登山经历与美好……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鸣谢清河林业局响河林场的陈贵祥老师傅,在我们攀登清河城墙砬子、小古洞山的前期准备中,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为我们成功登顶提供了信息支持。在此,代表全体登山队员向他老人家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023年9月18日Jtq书於通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