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运用好方圆替换规律,快速练就行书书写技巧2、书技小窥:解析张瑞图“金刚杵”,如何用逆向思维玩转笔法变化3、方的、圆的……你见过的、没见过的土楼都在这里
运用好方圆替换规律,快速练就行书书写技巧
行书和楷书在实际书写情况中最大的区别就是书写速度的快与慢。这也是为什么行书被广泛应用于日常书写的原因,因为它能提升我们的书写速度。在保留了识别度的同时又可以加快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这也是大家为什么要学行书的主要原因。
那么行书为什么快?最大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继承部分楷书笔法的同时又不限制其实际书写过程中的自然表达,也就是在一样的书写动作中可以因力量的大小和运笔的细微变化表现出自然丰富的细节,也就是行书书写过程中笔法的随意性(此随意不是胡乱写,在一定的笔法基础上表达出自然随意的效果姿态);第二个是楷书的拐弯的地方基本上是方角,要写出方角,自然速度就会下降。而行书在处理拐弯的地方多数情况下是圆角。圆角自然比方角的书写要快速简单的多。
今天的文章重点为大家介绍行书书写过程中的以圆代方。
带有菱角分明的拐弯中,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以圆角代替方角。从图片中很明显的看出,虽然都是圆角,而书写中会有随意性的自然表达。且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而形成自己个人的书写风格,这也是形成书体风格的一种。
横折直角拐弯改成圆角。
横折钩有两个拐弯,底部出钩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保留的楷书的方角,有些朋友也会写成圆角。
比如“明”字,就很明显的看出来这种规律。
横折钩在这种情况下出钩的地方也可以改成圆角。此类横折钩出钩的地方改成圆钩的还有很多字,比如:为,内,而,币,常,等。
横钩类的,既可以写成半圆半方,而可以写成圆角,视个人习惯而定。
横撇类的几乎都是用圆角代替方角。
横折折撇和横折折折钩,以及横撇弯钩在行书中也基本上都是圆角。
横折弯,横折弯钩,横折斜钩,这类笔画有写成圆角的,也有保留方角的。
大框结构类的字,基本上在行书中用圆角。
以下情况是极少用圆角的,依然保留方角的处理方式。
横折提,在提的时候多数情况是保留方角,除非写带草体的字除外。
竖折折钩,第一个折都是方角,其他的是圆角。
竖折撇,第一个拐角用方角,第二个用圆角。
撇折,保留方角居多。
女字中的撇点,既可以用方角,也可以像草书一样用圆角,行书中时常会有行借草的用法。
竖折类的笔法,既有圆角,也有方角,还有拆开成两笔进行书写的。在这里也是建议想要练字的朋友,刚开始练字最好是选择钢笔,这样更容易写出字粗细的变化。如果大家不知道购买什么钢笔,不妨选择北墨老师的同款钢笔。
竖钩类的字,比如“水”字,基本上都是方角,除非借用草书,就会用圆角。
利刀旁这类的竖钩,则可以改成圆角,或舍弃竖钩变成直线。但写圆角一般都是很缓和的圆角。
竖钩类的字,如果竖钩里面还有点画的情况,基本上都可改成圆角,且在行书中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此类直接牵丝到里面写点画。
总结:如果是右上角拐弯的笔画一般都会用圆角代替。如果是左下角的拐弯,则要根据上面所讲的根据实际情况和特定的字而定,是否需要改成圆角。
当我们学会了以圆角代替方角的技巧,是可以快速促进我们行书的练习的。我们练字的目的是为了把字变得美观得体,而实际中绝大多数朋友都是没有方向和方法的练习。大多数朋友觉得练字唯一的途径就是练字帖。实际不然,我们练字帖的目的是达到书写熟练和心领神会的目的,或者是潜移默化的。但是要达到这等程度需要多少时间和经历,且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漫无目的和时间太久而放弃了练字。现在给大家总结的这些规律,是可以直接去运用的。至少看了之后,平时练字的时候就会留心到这些地方。等到再去练字的时候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大家有平时练字中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评论,老师一一给大家回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北墨老师开设九九高效练字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自己多年的练习总结,将经验分享给大家,为大家节约练字的时间,少走弯路。让练字变得更加轻松。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参考!
九九高效让练字变得更简单!
通知:在这里也通知一下,九九高效练字正在参加头条的好物节活动,为此老师准备了5个快速练字入门的系列课和21天打卡免费送给购买商品的粉丝朋友们。除此之外,老师和平台都有优惠券送给大家,想要练字的朋友可以去老师的店铺直接领劵购买的。点击下面的商品链接,可以直接跳转到北墨老师的店铺的哈。
书技小窥:解析张瑞图“金刚杵”,如何用逆向思维玩转笔法变化
张瑞图善画山水,工书法,用笔于古法一变,把历代推崇的方圆结合用笔规律一举打破,将方笔的使用推向一个极端,笔笔硬折,似有千钧之力,时称“金刚杵”,与董其昌并称于世,人称“南张北董”。
张瑞图作品,有折无转,以方笔为主,非常单一,在这种先决条件下想营造出符合文人审美的书法作品非常困难。以单一的笔法求变远比以两种笔法调和更难处理,所以他作品中的营造点,并不在单纯的方笔变化上,而是巧妙的利用笔法和结字的规律,重新组合,使作品中每个字的外轮廓都呈现圭角。
这种重新组合规律营造出的变化,完全是逆向型的,张瑞图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反哺,将草法楷化。
草书有两点特性,一为“快”,是其实用性,二为变化,是其艺术性。
专栏中曾说过,草书之所以快,就是因为转笔多,因为转笔是一个动作,而折笔两个动作。简单理解就是半圆和半方的区别。写草书,在实用性阶段是强调简洁的,但是张瑞图放弃了简洁,开始把一笔就能完成的动作写成了两笔。
比如“知”“归”“可”三字,如按常性的草书处理方式写,几乎都是靠转笔连带的,但张瑞图却将转笔重新楷化,归为横折,不得不说这是其结字处理上非常有匠心,历代的草书名家均不敢做此尝试。像后生王铎,王铎也是取法过张瑞图的,用笔也见方,只不过这种见方与张瑞图有所区别。王铎折笔虽多,但他折笔的地方是有来源的,是清晰的古帖感觉,而张瑞图的折,完全是一种创新式的探索,将楷书笔法重新装到草书中。
当然,这种楷化,是相对来说的。因为楷书根据时代的不通过,也有不同的风格,在明清时期楷书作品相对宽容,重韵不重法,他的楷化并不如唐楷或者沈度楷书一般,而是像张即之或魏碑一类法度上相对宽松的楷书。
其实类似的楷化用笔有很多处,比如横竖撇捺等,更有甚者是直接将单字或半字直接楷法化,只不过模样还是行草的模样。当然,这其中有些问题就涉及到了“楷、行、草”三体的分别,很多人只把唐楷当楷书,这种理解有问题。掺杂了行草笔意的楷书也算楷书,因为楷行草三体的区分并不在外形,而是在用笔上。三者的用笔感觉是不同的,无论古今,均有名家写楷不像楷,写草不像草。如纯以外形分的话,那肯定是不练字的人了。
制造圭角,无分行草
“圭角”是张瑞图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张瑞图的一切处理都在围绕制造圭角而产生,而且他作字的准则一向是取折多的字,无论横折还是竖着,以不伤行气为准,也就是一些疏密布白等变化。当笔法单一时,必然要通过其他变化弥补不足。
在草书作品来说,章法是需要营造的,张瑞图笔法上的单一,使其草书作品轻重对比上并不容易控制。作品中段,无论轻重都可以随意营造,哪里轻哪里重都可以,但是开头不容易,因为开头字是固定的,有些草写或者折笔过多不容易营造疏密感觉的字,则需要行书替代,行书笔画多则给人的感觉就是“密实”,这也使单一的笔法能多出一些变化,因为笔法原理中,转折结合更适合疏密开阖的变化,而全折的话,每个折点都必须两笔留空,比一笔留空的布白自然要大一些,难以呈现一种密实的感觉。
自晋人以后,草书作品并不严格,常常行草混杂,无论尺幅大小均以习惯为之,而并非拘泥于“行书”或“草书”这些概念。草书并不一定都是草字,就像古人在楷书作品中也会夹带行草,这都是很正常的。当然,很多字的草法会特意强调折笔,一个转折之变往往会称为两个字,所以有些字的草法是不能楷化的。张瑞图的处理方法是将一些字写成行书,行楷书是可以用全方笔展示而不出错误的。
横向运笔,向背取变
书法是讲求变化的,圭角多,则流于平行。其实细看张瑞图字,会发现他的字会以横为主笔,强调横的作用。如下图两行,其实两行横势就有区别,第一行整体感觉向右上,第二行整体向左下,这就是一种变化。
但是在一行之中,依然充斥着变化,比如第二行,诸多横在感觉上都平行,但事实上每个横都有自己的小势态,几乎都有一种向背的呼应关系。用一句话形容感觉特好,平行且相交。按照常理来说,平行是不可能相交的,但感性一点的话,这是存在的。
同时期黄道周,小张瑞图十几岁,同朝为官,黄道周行草书中就借鉴了很多张瑞图的东西,二者看似是无关联的,但如看行草的套路,几乎是相通的,只是张瑞图表现的更为复杂一些。
平行且相交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横向的向背关系够多,则会发现一点有意思的地方,他们都是取势平行,也就是向背中有一笔为主笔,一对线是不平行的,但两对不平行的线,其中两个主笔可能就是平行的,也就是整体取势感觉平行的原因。如上图,把左至右的转笔变为提折,而且有意处理处相同的变化,这在视觉上就有一种和谐的感觉。
独特的书风来自独特的用笔处理,把用笔从单方面推向一个极端,形成自家风貌,其实并不容易。虽然用笔可粗分为方圆二字,但只取其中一字要比二字并行更难塑造。众所周知,书法伊始,用笔的思想根源便取于“儒道”二家,秦汉以儒家中庸中和为主,强调规矩,篆书中用笔以圆为主,但结字有方意,隶书中结字以方为主,但用笔有圆意。也就是说,一字中虽有方圆之分,但并不在一个衡量体系内,字形占一头,用笔占一头。
而自魏晋老庄思想风行,书法也开始强调阴阳之变,无论用笔还是结字,均强调方圆结合,从毛笔的实用性角度说,方圆转折并存,有利于提高书写速度,丰富变化,所以才有那个时代楷行草的出现以及繁荣。
张瑞图其实是我非常推崇的书家,跟傅山一样。在以往的话,我个人会更倾向于推崇王铎黄道周倪元璐,但后来我发现那些名家可能只是在某些点上有过人的特色,虽然水平不差,但缺少一种突发奇想的灵感。王铎的变,黄道周的变,思维都是顺向的,都是取前贤的一些东西融入到其中,倪元璐稍有不同,他的变和徐渭差不多,是性情使然,而傅山和张瑞图的变,是在一种背逆前人习惯的基础上进行的,傅山多是书写时的控制,而张瑞图则是对笔法的改造运用。成就是不分高低的,但这两个人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智商和境界上的蹂躏,而且是一种理性状态的下的蹂躏,和徐渭张瑞图不同。
怎么说呢,这大概是唯一能刺激我肾上腺素的东西,跟有人喜欢极限运动一样。
方的、圆的……你见过的、没见过的土楼都在这里
初溪土楼群
土楼在哪里?
土楼一般是指在福建山区,用夯土修建的大型封闭式圆形民居,现存最早的土楼建于元朝,至今七百余年。
其实,在其相邻的粤东和赣南都有大量这样的民居,曰围屋或者围龙屋,因为福建的圆形土楼最为出名,所以一般叫福建土楼。
岭南或沿海地区凡是有“围”字地名的,几乎都有或者有过围(土)楼。
图 | 文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童迪
(图片均为2015年——2021年拍摄)
下图为本文拍摄土楼位置示意图
▼
土楼都是圆的么?
土楼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和半圆半方的各种形状,比如赣州多方楼,称赣南围屋,汕头还有八角形的,不管是什么形状,都体现了一个“围”字。
圆楼没有拐角,防御性更好,并且同等周长下,圆楼面积比方楼更大,用料更省,房间也更好分配和布局,可以得到更宽敞的院内空间。
文艺创作中,圆楼更显得上镜和入画,是国内外影视剧中,中国元素的标志。
广东省潮州市的饶平县分布着几百座土楼,其中三饶镇的道韵楼最负盛名。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完工。
道韵楼是城堡式族居八角(八卦)土楼,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奇特的古民居被誉为“民族建筑之花”。
楼体周长328米(不包括周围围屋),内切圆直径101.1米,墙厚1.6米,高11.5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如加上围屋则约15000平方米。
楼内有住房72间,前、中进为平房,后进是三层高楼。
关西新围位于江西省龙南市,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关西名绅徐名均所建。
占地总面积7700多平方米,围屋呈长方形,墙高10多米,壁厚1米,四角有高大的“炮角楼”。
新围集“家、祠、堡”为一体,与大宅配套的还有花园、戏台、书院等建筑。
二宜楼位于福建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是福建土楼的代表,它以规模宏大、设计科学、布局合理、保存完好闻名遐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宜楼寓意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历经风雨,但墙体仍固若金汤,全楼分为16个单元,共有房间244间。
齐云楼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沙建镇岱山村的一块坡地上,是一座椭圆形的土楼,楼中天井像一颗两头尖的橄榄,一共有26个单元,外环两层,内环平房。
垮塌的昇平楼,是全部由花岗岩砌成外墙的圆楼,外部设计像防御的城堡,而内部如普通民居,中心庭院的条石铺地类似八卦图。
该楼建成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迄今400多年。历尽岁月沧桑,却以特有的残缺美傲然挺立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安贞堡位于福建省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历时十四年建成。
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体建筑坐西朝东,前低后高,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堡墙高约9米,底层无窗,其上开有射击孔及嘹望窗。
堡内为四合院式建筑,中轴对称,由天井、上堂和上堂间、左右厢房、下堂及下堂间四部分组成。
土楼有什么作用?
修建和居住在土楼里的主要是客家人。他们是古代中原历次战乱中,被迫向南迁徙的汉族人,因为讲着保留有大量古汉语元素的客家话,被称为客家人。国内主要在闽,粤,赣三省连片分布,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技术,在岭南山区修建了数千座与世绝伦的土楼。
不管是圆形还是方形的土楼,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它的厚实,封闭的高墙,犹如堡垒,有着很明显的防御作用,这是它和一般民居的最大的不同,客家人聚族而居,修建大型土楼就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外敌”。
既然有客家人,那么就有本地人,明清两季,土客械斗在岭南地区时有发生,客家人远道而来必定要和本地人争夺土地,水源等生产资料。其次,古代的岭南多为原始荒蛮之地,野兽神出鬼没,修筑土楼,团结一致就是客家人的生存之道。
元末明初,倭寇开始不断滋扰东南沿海,闽粤两省沿海的本地人也修筑了不少土楼,防御匪盗。
锦江楼位于福建省漳浦县深土镇锦东村锦江自然村,楼门西南向,花岗石结构,内外层平顶,中层券顶,上有石匾,刻“锦江楼”以及“乾隆辛亥年端月谷旦建”。
该楼为内高外低三圈内通廊式土楼,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由林升泽建内圈,而后由其妻续建中圈,后世再续建外圈。
瑞安楼位于福建省漳浦县深土镇,现为圆形2圈石砌外墙单元式土楼。
废弃的土楼结构坚固,历经200余年,屹立不倒。
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现存大大小小明清土楼256座,作为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丰作阙宁楼是唯一上过英国明信片的土楼……
绳武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嘉庆至光绪五朝,终于建成,长达100余年。
楼中共有二十四个开间,一座具有高超雕刻艺术风格的圆形土楼,在几百年的时间长河里,就这样静静地耸立在群山绿水中。
在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的西北边有一座存在近千年的古村落,叫做永善村。
永善村土楼群“盛开”于山谷之中,由五座圆土楼组成,背山临流,场景开阔。以南阳楼为首的前三座鼎足而立,组合成一巨大的“品”字形。
楼房朝里围成环状,由木结构和灰瓦组成,单元若干,所有房门和窗户均朝向天井,整体划一。
中心处设有圆形广场,中央有一口水井,据说时间比土楼建造时间还早,现在依然有水,从不干枯。
双峰寨位于广东省韶关仁化县城西19公里的石塘镇石塘村,为防范土匪抢掠,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动工,用时16年之久,至今100余年历史。
满堂客家大围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墙基格外坚固,遇上盗匪侵扰,大门一关,围楼便成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
初溪土楼群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下洋镇初溪村,明代至现代,历经数百年建成,由5座圆楼和数10座方楼组成,建筑布局保留着传统格局,具有浓郁的客家民居建筑特色。
高北土楼群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高北土楼群由承启楼、五云楼、世泽楼、侨福楼组成。
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是一座客家土楼,名花萼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清代曾重修。
乌石围坐落在江西省龙南市杨村镇东水河边,因大门前左侧卧有一块很大的乌石头,所以围屋取名为乌石围,又名盘石围。
燕翼围位于江西省龙南市杨村镇,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竣工,取山海经中“妥先荣昌,燕翼贻谋”中“燕翼”二字为围名,是深谋远虑、荣昌子孙之意。
东升围地处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镇岗乡老围村境内,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道光时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每一座土楼都藏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满怀自信向人们倾诉
[责编:伍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