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都市报,拥有全国最多影院数量、中国第二大影院品牌——大地影院,却在今年频频新增被执行人信息。
被执行信息 来源: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
企查查App显示,近日,广东大地影院建设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大地影院发展有限公司,新增一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101万余元,执行法院为平阳县人民法院。目前,大地影院被执行总金额超1.5亿元,其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刘荣也被下发限制消费令。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五月以来,大地影院新增的第三条被执行人信息。从时间上来看,今年大地影院多次被执行,且曾因未按时履行法律义务而被法院强制执行十余次。
作为中国第二大影院品牌,大地影院集团旗下有大地影院、橙天嘉禾影城、自由人影城、中瑞国际影城、悦影绘影城等品牌,主打二三四线城市。2016年还曾牵手阿里影业,并且率先提出“电影+”战略,将演唱会搬进电影院,风光无限。如今却成为高风险企业,不得不让人唏嘘。
根据第三方数据平台拓普数据显示,截至5月8日,根据票房收入规模来看,年内票房11.97亿元的大地影院,仅次于万达影院。且在影院数量上,相较于万达影院的786家,大地影院共有影院1063家,比万达还多277家。
然而,大地影院年票房收入同比下降70.67%,是影院TOP3中唯一一家同比下降70%以上的企业。且大地影院的影院数量也在下降。今年4月15日,大地影院集团旗下多家影院集中发出闭店公告,正式停运。
“眼下就是沉默,但其实这种状况,也不全是疫情导致的,电影院无片可上,片荒。”四川省绵阳市中环影投的一家影院经营者王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现在已经将影院改成了精酿音乐餐吧,主要出售精酿啤酒、小龙虾、烤串等等。
他感叹,看电影的人少多了,每天卖票收入还不到一千元,但是来餐吧消费的客人显然要多得多,每天收入能持续在五千元以上。
末端的院线如此,处于上游的导演、发行方也面临不确定性,迟迟不能开机的项目、一推再推的上映日期……如果说2020年影视业受到的冲击,还能有此前的“家底”可以消耗,那么2022年这场疫情下的影视业,已然到了最难熬的时刻。
表层的冷冻之下,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名电影行业人士来看,轻言放弃并不容易,一边等待一边寻找出口,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无论是影院转型经营,还是导演转行拍短剧,电影人以各种方式努力“工作自救”。
相比于去年五一档取得的16.7亿元的总票房成绩,2022年五一档总票房不足去年同期两成。影片撤档、影院暂停营业,电影产业从生产制作到发行放映几乎都处在了停滞的状态。
影片供给的缺失和影院经营低迷的影响,已经传导到电影广告业务。分众传媒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分众影院业务受影片上映数量减少、票房人次下滑及影院因疫情关停因素影响,2022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16.85%。
分众集团专业合伙人、分众晶视副总裁邵暄皓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2021年至今,除春节档外,影院业务均处于亏损状态。针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和当前电影市场景气度的现实状况,公司也正在思考与影院的合作模式,由承租经营的固定成本模式,转向联动票房人次的浮动成本模式。
在他看来,电影广告作为全国性、网络态、内容化发布的媒体,其媒体传播价值无法通过非核心城市的零散影院开业实现,且新片源长期无法正常供给,也削弱了电影广告的产品价值和影响力。加之全国大范围物流受阻等经济因素影响,大部分广告主的投放需求也在持续萎缩,近三个月销售额几乎为零。
电影行业的损失,则会向整个产业链传导。对于各地影院来说,眼下的首要目标便是活下去。各大影院开始寻求更多适合自己的业务运营,以及人才管理方式,试图度过这一难关。
事实上,除开疫情这一直接影响因素,电影市场近几年的一大突出问题是优质片源稀缺。“看电影还要冒风险,如果不是一些高质量影片,一般不会去电影院。”在上海读大学的小潘今年只看了《爱情神话》一部电影,3月下旬学校因为疫情封校之后,她再也没有出去过。
在邵暄皓看来,电影行业是一个极度依托上游资源供给的行业,上映影片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观众的消费意愿和行为,且行业中下游相关主体的业务与观影市场的热度息息相关。对于处在中下游的院线而言,新片、大片的重要性,如同现金流对企业的重要性一样,院线无片可上,才更致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