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颗亭中式合院民居,半颗亭,一棵树,八庭院,曲径通幽几回廊

摘要: 半颗亭民居的庭院围合感强,给人安全、安宁、归属感,房间相互之间,房间与围墙之间,形成虚灵空间,建筑显得灵巧。

白墙灰瓦,建筑朴实中显露富贵和品味。

现代简洁材料,融入四合院精髓。

视频加载中...

半颗亭中式民居,位于江西龙虎山一个古老的村庄中,是古民居现代化的一个典型实例。

龙虎山脚下,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抬头有蓝天,院中有花木。主人可以在半开敞的廊子中,歇息、聊天、喝茶、吃饭、待客,或在全开敞的庭院中活动,堪比世外桃源。

半颗亭的白墙、青瓦、灰门楼,古朴素雅;层楼叠院,曲径回廊,与亭台的和谐组合,构成新式民居基调。

建筑体量不盲求气势,不求高大,非常的有亲和力,有尺度感,富有人情味,十分得体;建筑内部装修简洁朴实,不求铺张,非常的清新,有温暖之美。

半颗亭民居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高低错落,半遮半掩,半藏半露,富于变化,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内部布置力求随意,内部门厅,廊子交通空间,结合自然。

自然性,尺度感,平民化,人情味,是半颗亭民居的个性特征,形象特色。

庭院是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半颗亭的每个院子,无论大小,都是合院的细胞。即使平面很小的地方,或楼上,只要条件允许,半颗亭都会打开空间来做成院子。在院子内摆些盆花,栽点果树,赏心悦目,自给自足。

整体

半颗亭民居的四个立面,远看就是围墙上开了些窗户,入口门牌的处理,院墙与房屋的进深,自然形成的高低错落,不用刻意去处理就能呈现出一种美感!

内部主庭院四周立面以白色调为主,只有少量的木色,青砖面层。这样就不会像古建那样,一个构建一个构建磊叠的很复杂,看着复杂,施工复杂,造价还高。

半颗亭民居象征的用木材,青砖面融入庭院,整个庭院看起来清新,古朴,却有现代的气息,简洁之中又有几分随意的气氛。主人喜欢室外,这样的房子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半颗亭民居多庭院,一共有八个,每个宅居都有院子。

建筑平面布局以主庭院为中心灵活布置,空间有韵律感,布局紧凑,院落起伏,层层相套,在有限的空间里组织的极为精彩。

院子串院子,空间虚实转换。

从建筑功能上看,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便于排水。

入口

庭院入口位于南侧,入口大门宽2米,高3.3米,具有与人亲切的尺度感,符合居住建筑的特征。

入口右侧有个小庭院,白墙,灰瓦,方窗,小树,往上看墙和房形成一线天。

左边是方正的芭蕉小院子,芭蕉向天空生长延伸,四周墙体的白,格外衬托出芭蕉的绿,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设计更多的是一种功夫,不是贴金,花钱就会出好东西的。贵的设计师贵在长年的学习工作实践中掌握到、体验到的知识、设计的概念、比例的锻炼、造型的审美、技术的掌握,及始终如一的热爱等等。

入口院子宽2.45米,长有5米,进入主院的内部有一定的距离,这种入口的设计,将入口分了两个层次,入口门厅完全无法看到庭院内部的情况,增进主院的神秘感,和心理安全感。

理想的居住空间,有一定的私密性,一般不直接开向外面,譬如人的五脏六腑一样,有咽喉的保护。

即使条件差些,也得做个玄关。

主庭院

主庭院以半颗亭,一棵树为主题,进深7.5米,宽9米,尺度、空间宜人。

庭院在如今高价卖建筑面积的城市只能是梦想,设计院里的设计师们,主要任务就是配合地产商拼命的挤出值钱的有效面积。

古民居的思路恰恰与之相反,尽量留出些养花种树,看似无效的面积,空间却自然就舒适了。

主人可以在院子进行户外活动,养些花草,布置各种各样的盆景;千姿百态的花卉,泉水池上的金鱼,形成环境舒适而幽静的自家天地。

主庭院四周,廊子宽度为1.5米到2.2米,通常以放一个8人桌子为最小宽度。

夏天的时候,直接在廊子里摆上桌椅吃饭,非常凉快!

半颗亭

入口长院子往前看是半颗亭亭子,是整个庭院的主角。

半颗亭下布置人工泉水池,泉水发出咕咕的声响,给整个院子增添了生气。

半颗亭通过西边的廊子进,三面布置座椅板,也是半颗亭民居一个重要的半室外的休息之处。

对于不喜欢呆在房间里面,喜欢呼吸室外新鲜空气的人来说,这个半颗亭就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处所。

这也正是庭院的魅力所在!

客厅

客厅位于正方朝南,客厅朝北是一个细长小院子,这样客厅南北采光,同时形成通风。

餐厅和客厅形成一个大空间。

厨房靠餐厅侧边。

厨房室外旁边的小院子,布置一个卫生间,方便使用。

次楼

入口廊子往右拐,就是两层高的次楼的廊子。

下面两间卧室,上面两间卧室,次楼靠外围墙处设带前室厕所,使用方便而隐蔽。

次楼底层卧室,供年长者使用,卧室出门就是大庭院。

天井

天井,是半颗亭民居最基本的建筑格式,作为半颗亭民居的主要空间构成元素,蕴含了主人的丰富文化,有深院,有天井,封闭而又开放,与天通,与地连。

天井的设计,既通畅又封闭,结构简单,灵活,有效解决当地气候潮湿的问题,可以采光,通风,防火,防潮,满足主人的实际需求。

室外的阳光经过天井进入室内,光线变得柔和而温馨。

天井,突破了室内空间的封闭感。

人们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坐井观天”,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可以与至高无上的天进行对话,交流,可与天地神相往来,体会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向往!

居室中的客厅面对天井开放,客厅和主院合为一体,坐在客厅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

名副其实的“坐井观天”。

天井空间——虚实构成。若说空间有相对固定的集合特征为“实”,风光水汽变化不定则为“虚”。

天井下的门窗的设计理念也强调通气“虚”的一面,使整个天井住宅内通道路线形成通气系统。

天井、庭院的设计,对高地价高房价的今天,是一种启发,一种对住宅小区的反思。

好的建筑应该是一对一的,从材料的选择,功能的表达,感情的抒发,都应该尊重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而不是一片西不西,洋又洋不到位的简欧,千篇一律。

居住,从古到今,都应该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一件事,由钢筋水泥构筑的当今城市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只能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活动空间,至于是否住的舒服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我们所处的社会,虽然已经由工业时代开始向信息时代转变,但长期的工业文明,让人们更想亲近大自然。

越来越多的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一个健康、舒适的空间,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建筑。

二楼

次楼二层上布置两间卧室,主卧布置在客厅之上,带卫生间。

主卧旁边有楼梯可以到达楼顶,可以到楼顶的亭子休息,眺望远处龙虎山的风景,悠哉、美哉!

晚上乘凉,遥望星空,凉风习习,心旷神怡!

半颗亭民居的设计元素来自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形成有一定的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

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窄,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

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由于潮气和技术的进步,楼层活动有变化,明代主要的活动在楼上,清代主要活动转到地面层。

半颗亭民居由于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防水、防火,有比木材优越的性能,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楼上,楼下不会有返潮,怕火的问题。

徽派装修主要在雕刻上特别复杂,古徽州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其他部件也均有讲究。

现在这样的施工很难实现,工人难请,木料也贵,甚至雕刻用的砖,也很少质量达到要求的,所以传统一定得结合现在技术来改造。

比如明式徽派,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髹以桐油。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

这些在如今很难有工人施工,而且古徽州民居相对繁琐,造价高,不一定适合现在的人建造。

半颗亭民居将这些所有的构造舍去,只是局部用些木纹色来象征,其他墙面也不用木柱和窗格,用的是白墙和大的铝合金框的大玻璃,所以古朴的空间之中,有一定的现代气息。

半颗亭民居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民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建筑风格古雅,简洁,富丽。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化无穷,在空间和结构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以马头墙和灰瓦为基调,点缀木纹暖色。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两房一体,外立面高墙封闭,墙面和马头墙高低进退错落有致,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自建房独立于商品房而成一个体系,从历史到现在都是人们生活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商品房大同小异的今天,民居也是建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喜欢就关注我吧!

设计师:蒋永

2019年9月30日

广州

隔热门窗

断桥铝门窗品牌

高端断桥铝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上一篇: 半桥铝窗户阳台多少钱一平米阳台多少钱应该多少钱
下一篇: 华中第一高楼迎江面幕墙完工,长江巨幕世界首秀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