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1921-2008)是山西省交城县人,曾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等职。他出生和生长于交城县城南街,这里是交城县老城区,沿街有许多老院子,其中不乏高门大户、富裕繁华之家,也有很多普通民居小院。
永宁南路29号就是这样一处普通老院,看上去它和别的老院并无区别。这里就是华国锋旧居,现在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院子大门旁立着一块文保碑,“华国锋旧居”五个金色大字,分外醒目。
为什么是“旧居”,而不是“故居”呢?因为这里并非华老的出生地,房屋也不属于华老家所有,只是在此租住。
这座小院,是一处普普通通的民居小院,约建于清末民初,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老院看上去沧桑古朴。门墩石、实木门、木匾额、砖雕窗户,在闹市区居然有一种宁静、祥和之感。院子坐西朝东,为四合院格局,东西长30.65米,南北宽12.05米,占地面积369.3平米。
大门在院落靠北,虽置于房檐之下,少受风雨侵蚀,但百年历史仍显沧桑古色。整体门面已褪去华丽,露出质朴的木头本色,两扇实木门,座在门墩石上,门上匾额上书“寿而臧”三个字,出自《诗经?鲁颂? 閟宫》:“俾尔炽而昌,俾尔寿而臧”,意为炽盛又兴旺,长寿无灾恙。小小的门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主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大门上方墙面有一个圆形的砖雕窗户,非常别致,好像四个花瓣,内嵌各种花卉图案,中间为木格窗棂,古色古香,一看就是旧时原物。
进入院子,大门对面是一个座山影壁,直接砌筑在厢房山墙上,据考古发现,影壁在西周时期便已存在,开始只有王侯宅邸、寺庙才能修筑,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后来,使用范围才扩大到官宦、商贾和普通人家。而山西晋商的兴起,推动了影壁建筑艺术的发展,创造出了大量精美的影壁。这座影壁是交城普通老民居里最常见的砖砌影壁,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顶部为砖雕檩、椽,上覆筒瓦,滴水房檐,壁身部分砖雕虽已残缺不全,但留存部分依然精美。砖雕上部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中间正方形两侧有中国结等砖雕,里面四角为卷草,中心空处为供奉土地爷之处。
转过影壁进入院内,长方形的院子并不大,院里东西房各五间、南北厢房各五间,西房为正房,东房临街,后墙改造成了门市。房屋均为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筒瓦覆顶,入深较浅,门窗为后期改装。
东房前墙上还保存有毛主席时代的语录,只剩了上半部分:“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旧居现在仍是个人私产,里面住着几户居民,院里电线略显凌乱,但收拾得还算干净整洁,墙上、窗上穿插出现在已很少见的铁皮烟囱,地上放着自行车、拖布桶等,窗台的花儿红的、紫的、黄的,开的正艳。
整个院里门窗已都是现代式样,只有北厢房东头两间的门窗还是古式木格花型,窗户上有玻璃,也有糊着白纸的,窗户中间白纸上贴着喜庆的红色塑料剪纸。这两间房屋,就是华国锋和家人租住过的地方。1926年,当时是民国十五年,5岁的华国锋随父亲苏庆惠租住在这里,7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拉扯他兄弟二人长大,还坚持让他们读书学习。在这个院子里,华国锋玩耍、学习,生活,从5岁到17岁,从童年到青年,在这里居住了12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战火烧到了山西。1938年,17岁的华国锋参加了牺盟会交城抗日游击队,离开这里,走向革命。
华国锋的父亲姓苏,他为什么姓华呢?其实华国锋本姓苏,原名苏铸,参加了牺盟会交城抗日游击队后,改名“华国锋”--取“中华抗日救国先锋”之意。从此这个名字伴随华老一生。如今,他的子女仍用苏姓,并不姓华。
华老建国后仅回过家乡三次,分别是1958年、1991年和1995年。1991年8月底,华老回到交城,住了一个星期,还曾到过他的旧居。
华国锋的出生地也在旧居所在的南街,永宁南46号民居,那也是他家租住的地方。华国锋读书的小学就在南街距离旧居不远的地方,当时叫“交城县立第一两级小学”,现在叫交城“城内完全小学校”。
华主席去世后,按照生前遗愿安葬在了故乡交城卦山,他说那里树多,清净。站在华主席旧居,缅怀历史,敬仰领袖,感谢前辈们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