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制造强国 步履铿锵2、“变绿”“向绿”“更绿”——云南“换道赶超”交出绿色发展新答卷3、富滇银行:主动担当作为 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制造强国 步履铿锵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制造强国,十年阔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深刻阐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在山东荣成,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机组——华能石岛湾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第四代商业化高温气冷堆正式投运。
在上海,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在中国船舶集团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开工建造,中国船舶工业综合制造水平又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
…………
牢记嘱托,奋勇前行。走过非凡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综合实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制造强国建设开启新篇章。
制造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7月1日,在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冷轧制造中心,2400毫米气垫式连续热处理生产线正式点火启动,填补了我国气垫式连续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工艺关键装备的空白。
这十年,一家家企业扎根实业、辛勤耕耘,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2012年至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至37.3万亿元,年均增长6.3%,远高于同期全球工业增加值2%左右的年均增速。
产业体系完整优势进一步巩固。我国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产品竞争力显著提高。我国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由2012年的7.4万亿元、3.8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8万亿元、6.3万亿元,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在全球的占比在20%左右。
市场主体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21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万户,较2012年增长了23.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1.7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0.24万亿元,有58家制造业企业进入2021年世界500强榜单,比2012年增加27家。
向中国创造迈进步伐明显加快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2021年,中国企业获得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占全球比重达到70%。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成长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是十年来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大步迈进的一个缩影。
从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研制成功,到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从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矿山装备成功研制,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投入运行……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高度。
看创新投入。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达到10.3%。
看创新体系。我们已布局建设2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125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看创新成果。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2012年的11.9%提高到2021年的22.4%,大国重器亮点纷呈:“蛟龙”潜海、双龙探极、C919试飞、“嫦娥”揽月……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自2016年云南首个光伏生产基地在华坪县建立之后,隆基绿能已先后在云南丽江、保山、楚雄、曲靖四地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利用当地丰富的水电资源发展光伏制造业,打造清洁能源的“搬运工”。
“截至2021年底,隆基绿能可再生电力使用比例达到40.19%;在8个生产场所中部署了能源管理系统,能源利用效率较2015年提高了53.85%。”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介绍。
“这十年,我国制造业向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高端化迈进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开展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扩大中高端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十年来,我国大型飞机、载人航天、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均实现创新突破,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智能化升级迈出新步伐。十年来,我国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实施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420个新模式应用项目,培育6000多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2021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
绿色化转型取得新进展。十年来,大力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我国累计推广约2万种绿色产品,创建近3000家绿色工厂,累计制定644项节能与绿色发展行业标准,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28%和16%,2021年又进一步下降5.6%。
十年奋进路,阔步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必将交出更为精彩的答卷!《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15日 01 版)
“变绿”“向绿”“更绿”——云南“换道赶超”交出绿色发展新答卷
新华社昆明2月18日电 题:“变绿”“向绿”“更绿”——云南“换道赶超”交出绿色发展新答卷
新华社记者浦超、杨静、陈永强
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一部手机”落笔生辉;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铿锵有力;动能转换、绿色开放、环境保护勇毅笃行……跨越发展其时已至,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云南正奋力抒写绿色发展答卷。
经济“变绿”迸发澎湃新动能
去年末,北汽昆明新能源总装车间项目首车下线、江铃新能源汽车今年3月将完成总装生产线安装、国内首个汽车高原实验室设备开始调试运营、新能源汽车产能达10万辆……云南绿色动能产业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云南去年提出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吹响了转型发展号角,云南加速从1.0版的工业化发展,向2.0版的绿色发展。
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加速转换,去年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07万吨、炼钢350万吨、煤矿1466万吨,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4户,一批水电硅材、铝材项目落地开工……
格局正在改变。云南省能源局总工程师李勤说,到2020年能源产业将成为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
智能制造也在提速。单晶硅棒智能生产车间、现代盾构机生产线、智慧停车系统等12个智能制造项目已建成投产,另有8个在建。同时,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方兴未艾。“一部手机游云南”“一部手机办事通”“一部手机云品荟”让旅游、政务、购物更加便捷……
2018年,云南省GDP增速等多项经济发展指标喜人,跨越发展其势已成。
开放“向绿”打造辐射新高地
目前,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已开通南亚、东南亚、中东和欧洲等地区的国际航线近300条,云南已由航空网络“末端”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转变。
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推进开放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余蜀昆说,目前“四出境”高速公路主骨架网基本形成,中缅国际通道昆楚大铁路通车,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双向对开,河口、磨憨、瑞丽等跨境枢纽加快建设。
交通越便利,通关愈便捷。清晨,河口口岸车水马龙,满载水果、蔬菜的货车抵达口岸,快速办完手续出关,不见昔日的拥堵。昆明海关关长靳延勇说,去年进口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压缩66.31%,税费电子支付达88.5%,无纸化报关单达99.6%,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报关100%覆盖。
绿色开放提速,外贸发展加快。去年云南进出口总额完成1973.02亿元。中国中车、大华银行等1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地云南,引进省外到位资金突破万亿元。
余蜀昆表示,云南将继续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推动实现口岸各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和申报、查验、放行一次完成,提升通关效率。
随着中缅、中老、中越经济走廊和中国—东盟自贸区、澜湄合作机制建设深入推进,云南区位优势正变为后发优势,绿色开放新高地正加速形成。
环境“更绿”绘就美丽新画卷
蓝天暖阳下,滇池湖畔,成千上万只红嘴鸥与游人嬉戏共舞;苍山洱海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醉人图画;罗平百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
“彩云之南,我心的方向……”云南去年提出要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打响,湖泊保护、城市黑臭水体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强力推进。
一手治污,一手播绿。云南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等指标去年均居全国第2位,林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8%。
滇池、洱海等湖泊水质好转,荒山变绿,河流变清,乡村垃圾得到处理。全民努力呵护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
游客纷至沓来。几位来自北京的游客在洱海边摆出各种优美姿势拍照,赞叹“这是他们的诗和远方!”
建设美丽省份,做强“美丽”经济。普洱市是全国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市委书记卫星说,要促进特色生物、大健康等产业提质增效,让绿水青山成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靠山”。
金沙江畔的煤炭大县华坪县,生态环境曾因采煤遭到破坏,如今河水清澈、林木茂盛。华坪县委书记余丽军说,该县引导群众种了123万亩芒果、核桃和花椒,黑山坡变成了“绿地毯”。
水果、咖啡、茶叶,从田间到终端,一个个绿色食品正全链条加速发展,山水田园等绿色资源给群众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入。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曾一度发展滞后的云南,正用心抒写绿色发展答卷,奋力追赶。
富滇银行:主动担当作为 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富滇银行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富滇银行供图
云南网讯 近年来,富滇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结合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中找准经营定位,围绕全省经济建设的关键领域和主攻方向,特别是在今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主动调整业务布局,倾力支持“三张牌”“一部手机游云南”“五网建设”“四个一百”等,助力基建“补短板”和国企“降杠杆”,扎实推进小微企业、民营经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业务,全力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
富滇银行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富滇银行供图
突出战略引领,夯实服务实体经济制度基础
富滇银行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对接地方发展战略,做到“紧跟政策指向、紧扣区域实际、紧盯关键目标”。一是紧密立足云南省情实际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抓住关键,突出特色,超前谋划,创造性提出了打造“绿色金融、旅游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数字金融”五个重点版块的发展战略。二是制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2018年云南省重点建设项目金融支持工作的通知》、《富滇银行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富滇银行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富滇银行关于加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等7个指导性文件,为全面提升金融支持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突出重点领域,优化产业布局助力实体经济
面对严峻市场形势、流动性管理和期限错配压力,富滇银行迎难而上,不遗余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有力助推我省“三大攻坚战”“绿色三张牌”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截止2019年6月末,累计投放“四个一百”重点项目贷款17.41亿元。余额159.35亿元,较年初增长11.5亿元;累计投放“五网建设”贷款49.15亿元,余额209.03亿元,较年初增长23.27亿元;累计投放“八大产业”贷款19.76亿元,余额91.73亿元,较年初增长1.26亿元;累计投放省属企业贷款96.79亿元,余额160.82亿元,较年初增长6.2亿元。通过差别化投放和精准化管理,将有限的信贷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全力支持省委省政府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项目建设,为稳增长贡献了富滇力量。
富滇银行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富滇银行供图
突出普惠民生,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
富滇银行围绕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四大任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切实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一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2019年6月末,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3.45亿元,较年初增长1.14亿元,增幅为2.18%,贷款户数7410户,较年初增加778户。同时针对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普惠金融贷款下调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加权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96BP,持续让利民营小微企业。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运用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专项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入德国IPC交叉检验技术,有针对性解决经营财务数据缺失和抵押物不足问题,打造信用类贷款模式,并推动技术本土化转化,改进小微金融支持服务。二是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响应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改进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全省银行中首家制订《关于加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实施专项支持、建立绿色通道、加强科技服务等22条措施,采取收回再贷、展期续贷、追加担保、并购重组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现与云南民营企业家协会联动,共同促进云南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对云南省民营企业新增融资累计不低于100亿元。下发2018年云南省非公企业100强、云南省17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云南省首批100户民营小巨人企业名单,引导分支机构精准服务民营企业。组织召开民营企业融资对接座谈会,制定“一户一策”融资方案,深化供应链金融模式,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切实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三是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围绕乡村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林下经济以及“三权三证”等方面,制定了《富滇银行县域产能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创新推出《富滇银行高原特色农业金融服务产品手册》,加大对农业龙头“小巨人”、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支持力度。2019年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301亿元,重点面向柑橘、葡萄、咖啡林、茶业等区域特色经济林、果木种植,有效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升级发展。“金果贷”、“金蔬贷”等特色惠农产品已延伸拓展至云南8个州市15县区,累计支持金额超过19亿元,惠及农企农户13,000余户。四是助推脱贫攻坚。切实担当社会责任,全力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截止2019年6月末,金融精准扶贫贷款累计投放26.18亿元,贷款余额31.3亿元,较年初新增0.95亿元,增幅3.13%,惠及贫困人口达到5.99万人,其中支持全省建档立卡户3505户,贷款余额4.01亿元,推进全省脱贫工作向纵深发展。在88个贫困县区贷款余额120.22亿元,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区贷款余额31.77亿元。确立昭通威信支行为“富滇银行革命老区金融精准扶贫示范行”,香格里拉分行为“富滇银行深度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示范行”,打造了本行金融精准扶贫特色品牌,形成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金融精准扶贫可复制、可推广模式。
突出综合金融,形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合力
富滇银行积极支持“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建设,助力传统旅游产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升级。围绕“绿色能源牌”产业方向,积极支持我省华坪县、富宁县水电铝硅重点项目建设。通过地方债及专项债认购、进出口行同业借款转贷、非标投资交易、债权融资工具承销等一系列同业业务,丰富自营资金投资品种和供需对接渠道,推动北金所债权融资计划、私募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基金等新业务落地,成功发行云南省首单35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多渠道引入省外低成本资金960亿元支持云南发展。
缓解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富滇银行将一如既往地认真履行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守初心、担使命,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有效供给能力,为民营小微企业“聚精会神办企业、遵纪守法搞经营”营造更为健康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