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断桥隔热铝合金门窗厂家

文章目录:

1、甘肃:“断桥”不怕断 险路变通途2、杨晓光 | 不能忘记:164年前的那一把大火3、陇原红色文艺轻骑兵首轮惠民演出走进庆阳

甘肃:“断桥”不怕断 险路变通途

今年的元旦假期,镇原县新城乡小岘村村民孙艳萍像过去的每个节日一样,回家探望母亲。这一次,她再也不用为路不好走而担心。

“真是没想到,两个月没回来,‘断桥’竟然变成了一条平坦宽敞的路,坐上儿子的车回家,一脚油门几分钟就到对面塬上了。”孙艳萍说。

“断桥”是当地村民对一条路的形象比喻。这条路连接着南北两个塬面,以及小岘村、曹城村、朱塬村3个行政村。长期以来,由于道路两边的沟道受到雨水冲刷,黄土逐渐坍塌流失,致使道路越来越窄,沟道最深处已达六七十米,路面中间凹陷也越来越严重,坡度较大。从远处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即将要断了的桥。

“断桥”上经常发生交通事故,极大地影响了群众的出行安全。“以前骑自行车回娘家,到了‘断桥’,车子骑不动,必须下车推着走上去,后来通了车,坡度大,就像坐过山车。”孙艳萍感慨地说。

2023年4月,在我市持续推动固沟保塬、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民生项目建设过程中,“断桥”沟头治理工程被纳入其中。

经过数个月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如今,这条涉及3个村1万多名群众出行的道路彻底变了模样。

日前,当记者走上这条新修好的道路时,只见路面平整宽阔,来往车辆行驶平稳。“断桥”西面沟头被回填加固,沟道修筑了蓄水池,沟道坡面也种植了树木,在加大对沟头保护力度的同时,减少了雨水冲刷对道路造成的威胁。

近年来,像这样被水土流失侵蚀严重的沟道、塬坡面、城镇村庄,通过实施沟头回填加固治理、塬边截排拦蓄、沟道拦洪滞於、坡面造林整地等水保措施,彻底解决了沟头侵蚀对群众家园、城镇建设、交通道路和乡村学校等造成的威胁。

据统计,2023年,我市共治理水土流失严重沟头19处,新修涝池18座,兴修梯田440.37亩,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刘易萌)

杨晓光 | 不能忘记:164年前的那一把大火

不久前去香港旅游,参观了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的故宫文化博物馆。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一座独具匠心的建筑,外形仿若上宽下窄的青铜方鼎,巧妙平衡了传统与现代。外墙的耐候钢材质随时间氧化,展现岁月痕迹,而带孔曲面铝板则烘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与华丽。正门前的广场模拟了故宫金水河,朱红色的迎宾门呼应紫禁城,庄重典雅。整体设计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建筑手法和香港特色,是艺术与历史的完美融合。

“百年难遇,圆明园文物展” 作者供图

踏入馆内,有幸邂逅了正在举行的“百年难遇,圆明园文物展”。这是一次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盛大展览。能观赏到这一百年难遇的展览,实属难得,过去对圆明园的了解,多源于书页间的描绘,而此刻能亲眼目睹这些无与伦比的文物,结合声光电的巧妙运用,所带来的视觉、感官和心灵的震撼,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在展览中,多个部分设计独特,引人入胜。

地图展现圆明园空间格局与建筑风格 作者供图

首先,空间布局展区通过精细的圆明园建筑模型及其他文物,生动地呈现了这座“万园之园”的空间格局与建筑风格。参观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其宏伟壮丽与精细入微之处,仿佛置身于古代皇家园林的辉煌之中。

丰富的文物和历史资料,详细展现了圆明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轨迹 作者供图

紧接着,时间流转展区借助丰富的文物和历史资料,详细展现了圆明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轨迹。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变迁,更加深入地理解圆明园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

艺术瑰宝展区则汇聚了190多件精选的瓷器、绘画及书法等展品,全面展示了圆明园的艺术魅力和中华民族深厚的匠心智慧。这些展品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追求与文化风尚。

情感故事展区深入挖掘了圆明园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情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在圆明园中的生活点滴、情感纠葛与命运变迁,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文化内涵,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最后,消逝与传承展区展示了已消逝或损坏的文物复制品,并结合讲述圆明园的辉煌历史与遭受的破坏,引发了观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反思。

置身于这些璀璨的文物展品之中,我宛如历史的旅人,亲眼目睹了过往的辉煌与岁月的沉淀。每一件展品都在静静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让人仿佛能够穿越时空,触摸到圆明园昔日那辉煌的脉络。

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是清朝皇家园林的瑰宝。它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经过五代皇帝的精心营造和扩建,集起居、理政、典礼、休闲、祭祀等功能于一体,与紫禁城同为五位清帝的日常居所,满载了他们的家庭故事与人文情怀。

圆明园规模宏伟,总面积达350公顷,相当于约5200多亩,比今天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与其两座附园——长春园、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集中了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及造园技艺之大成,吸收了中西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皇家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圆明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瑰宝,其核心区域汇聚了宏伟的建筑群与精致的园林布局。其中,九龙山、石舫、大水法等建筑不仅彰显了清朝皇家园林的辉煌与壮丽,更成为其独特魅力的象征。

圆明园九个小岛巧妙分布于正殿后的湖水中 作者供图

圆明园的空间设计独树一帜,充满深厚的象征意义。九个小岛巧妙分布于正殿后的湖水中,象征着天下九州,构成了宫廷园林的核心空间。而九岛东侧的大湖“福海”及其上的三岛,则模拟了东海仙山的传说,承载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天下的想象与向往。

“西洋楼”部件 作者供图

随着宫廷对西洋文化的日益深入探索,圆明园在附属园林的边缘巧妙地融入了欧式建筑元素,园内更是展现了巴洛克、洛可可等多种西方建筑风格,这一创举深刻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兼容并蓄的设计不仅将当时皇室对世界的广泛认知融入园林之中,更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独树一帜,从而确立了圆明园作为御园之冠的崇高地位。

在圆明园中,江南美景与北方皇家园林被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这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湛技艺,更体现了清朝帝王对江南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

杭州的西湖,名扬四海,享誉中外。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为这片湖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清朝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更是对西湖情有独钟,他们曾十二次南巡至杭州,深入体验了西湖的山水之美,为之陶醉。

在圆明园中,著名的“西湖十景”被悉数复刻 作者供图

回到京城后,西湖的美景始终萦绕在帝王们的心头。因此,在北方的皇家园林中,人们不难发现西湖的影子,尤其是在圆明园中,著名的“西湖十景”被悉数复刻,使得人们在北方也能领略到江南水乡的韵味。

在这些以“西湖十景”为蓝本的园林景致中,“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和“断桥残雪”等经典景观均经过精心设计与仿建,令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秀美的江南水乡。雍正皇帝在此留下了《月夜平湖放舟》诗作,诗中“碧浪载舟舟破浪,白云笼月月穿云”的佳句,不仅展现了秋夜在圆明园“平湖秋月”边泛舟的宁静与美好,更是让人陶醉于那份诗意与浪漫。

如今,这些建筑和美景虽已成为历史的尘埃,但它们的辉煌与美丽并未随岁月消散。幸运的是,当时的彩绘和设计图纸将这些珍贵的景象一一捕捉并保存下来,成为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宝贵库存。这些图纸和画作不仅记录了历史的痕迹,更承载了匠人们的智慧与匠心独运。它们是我们跨越时空的桥梁,让我们能够一窥当年圆明园的壮丽与秀美。在这些画作中,我们仿佛能听到古人的低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沉。

自雍正三年(1725年)起,它正式成为皇家御园,周围汇聚了政务机构和朝臣居所 作者供图

圆明园,这座壮丽的皇家园林,不仅是清朝皇家的休憩胜地,更是中外文化交流与政治外交的璀璨舞台。自雍正三年(1725年)起,它正式成为皇家御园,周围汇聚了政务机构和朝臣居所。在长达一百三十六年的时间里,五位皇帝及其皇室亲眷在这片山水园林中居住、理政,并陶冶情操。他们在此的居留时间往往超过紫禁城,使圆明园成为他们最日常的生活居所和朝政中心。

从康熙年间开始,圆明园作为皇帝们会见外国使节的重要场所,如英国访华使团团长马戛尔尼等,这些历史性的会面无疑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提供了平台。

作为政治外交的核心地带,圆明园见证了清朝命运的转折点,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这座园林,其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园林风景固然令人叹为观止,但更为珍贵的是它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使其永载史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展览的深处,一系列珍贵的字画、实物及模型及文献不仅展示了古代皇室的精湛艺术品味,更生动地还原了他们的生活场景,使参观者仿佛穿越时光,亲身感受那段辉煌的历史。

金提炉 作者供图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正月初八,正是皇室盛大的迁移之日。从庄严的紫禁城,皇室成员们迁往了繁华而美丽的圆明园。自十三日起,整个圆明园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彩灯高悬,欢声笑语,为期七日的元宵节庆典正式拉开帷幕。正月十五这天,皇帝乘坐着精心打造的“冰床”,在冰面上滑行,其场景如诗如画。抵达码头后,他换乘轿辇,由侍从手持一对散发飘渺熏香的金提炉引路,前往地势开阔的“山高水长”场地,与皇室成员及蒙古王公共庆佳节。摔跤比赛的激烈与花碗、烟火、舞灯等“火戏”的绚烂,将节日氛围推向了高潮。在此之前,皇帝已在正大光明殿设宴款待藩属及外国使节,他们手持专为圆明园宴会定制的皮革请柬,于“山高水长”的蒙古包内参与盛大的“武帐宴”,宴会上百戏纷呈,觥筹交错,火树银花不夜天。

同年七月初七,七夕佳节之际,圆明园的“西峰秀色”景区再次成为焦点。景区内精心布置了紫檀圆屏及各式吉祥供器,殿堂内悬挂着乞巧圆,寓意着对美满爱情的祈愿。清晨,乾隆帝身着华服,自寝宫“九州清晏”乘舟而来,抵达“西峰秀色”后,他首先来到牵牛星与织女星的供案前,虔诚地拈香行礼,随后才享用七夕的早膳。七夕节,这个源于古代对牵牛星和织女星的祭祀的节日,自汉朝起便与牛郎织女的故事紧密相连。清朝皇家的七夕乞巧活动多在园林中举行,乾隆朝中期以前及整个嘉庆朝,皇帝常于圆明园的“西峰秀色”度过这一佳节,感受那份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祈愿。

圆明园自其诞生之初,便与皇家情感紧密相连,成为了帝王家庭亲情的象征。康熙帝喜爱在京城的西北郊,尤其是锡春园这一地方居住和处理政务。成年皇子亦被准许在锡春园周边建造宅邸,陪伴父皇左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被封为亲王,并在畅春园之北得到一处御赐园林,康熙帝亲自为其题写了匾额“圆明园”。在接下来的百余年里,皇室成员在圆明园中诞生、成长、老去,他们扮演着父母、子女、夫妻等角色,书写着代代相传的人生故事。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时节。圆明园内曲水环绕,牡丹盛开。 康熙帝应邀来到圆明园赏花,与皇四子胤禛共度美好时光。在牡丹台的宴乐之间,他初次见到了年仅十二岁的皇孙弘历(即乾隆帝),这一刻开启了跨越三代帝王的深厚亲情。胤禛继位后,在牡丹台悬挂“序天伦之乐事”的匾额,表达了对家族亲情的珍视。乾隆帝亦因感念皇祖的恩宠,在牡丹台悬挂“纪恩堂”匾额,使这里成为了园中充满温情的角落。

乾隆四十九年,圆明园五福堂等多处悬挂“五福五代堂”的匾额 作者供图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帝迎来了他的第一个玄孙的诞生。为了庆祝这一五世同堂的盛事,他在圆明园的五福堂等多处悬挂“五福五代堂”的匾额。五福堂及其邻近的朗吟阁位于“天然图画”景区,是圆明园最早修建的区域之一。这里见证了众多皇室成员的童年时光。乾隆帝少时常在朗吟阁聆听父亲的教诲,与弟弟弘晝一同在五福堂长大;而永琰(即嘉庆帝)在六岁前也曾居住于此,这里留下了他们宝贵的回忆。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集美丽与智慧于一体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却在1860年惨遭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烧。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将这座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化为灰烬,无数珍贵文物被掠夺或损毁。历经了这场浩劫的圆明园,在岁月的洗礼下,只留下了断壁残垣,供后世的人们凭吊,追忆那往日的辉煌与荣光。

站在香港故宫博物馆的圆明园文物展前,历史的沉重感如潮水般涌来,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看着这些曾经的珍宝在战火中遭受摧残,不禁深感痛惜,为之扼腕叹息。

历史的镜子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残酷而现实的真理。圆明园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在列强的侵略下化为灰烬,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痛。然而,正是这样的历史教训,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发图强,避免重蹈覆辙。

不忘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铭记那段屈辱的岁月,更要铭记那些为国家民族浴血奋战的先烈们。正是他们的牺牲与付出,使我们昂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以史为鉴,牢记历史教训,不断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那段历史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让中华民族再次焕发出璀璨的光芒。(作者 杨晓光)

陇原红色文艺轻骑兵首轮惠民演出走进庆阳

原标题:陇原红色文艺轻骑兵首轮惠民演出走进庆阳

中国甘肃网7月3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施秀萍)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7月1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甘肃演艺集团承办,省陇剧院演出的“2024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陇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第一轮惠民演出在正宁县永和镇罗川村拉开帷幕。

作为惠民演出首场演出,当天下午4时在罗川村准时开演。演出小分队相继表演了经典陇剧折子戏《孟姜女》、折子戏《花木兰》《苏三起解》等剧目,生动地展现了陇剧艺术的独特魅力。随后,演出小分队又在西坡镇西坡村开展第二场演出,先后演出了《孟姜女》《拾黄金》《断桥》等经典陇剧折子戏,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窦凤霞清唱了陇剧开山之作《枫洛池》选段以及歌曲《大家喜欢》。演出现场气氛热烈。

据了解,演出小分队还将在庆阳各地进行为期一周的演出。

隔热门窗品牌

别墅门窗品牌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上一篇: 庆云铝合金门窗店面图片及价格
下一篇: 庐江县郭河镇:“三夏”插秧忙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