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门窗厂家

文章目录:

1、2022年度泉州市民营经济纳税大户名单,闽发铝业纳税过亿名列其中2、在泉州已有八百年历史的南宋顺济古断桥上,看晋江两岸美丽江景3、泉州顺济桥遗址 海国冲衢证繁华

2022年度泉州市民营经济纳税大户名单,闽发铝业纳税过亿名列其中

2022年,泉州市深入践行“晋江经验”,实施“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涌现出一批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民营经济纳税大户。

以上82家民营企业

光荣地被泉州市人民政府

授予2022年度民营经济纳税大户

福建省闽发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578)创办于1993年,是专业生产铝合金建筑型材、工业型材、铝模板以及从事各种铝型材精加工的工业企业。公司占地5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是“中国建筑铝型材十强企业(排名第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绿色工厂”“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龙头企业”“福建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福建省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荣获“全国质量标杆”。

公司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福建省企业技术中心”“福建省铝型材行业星火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认可的中心实验室,是国家标准GB5237《铝合金建筑型材》的主编单位和研制创新示范基地、国际标准ISO28430研制创新示范基地,并先后参加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四十多项。

公司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汽车产品认证、知识产权贯标、两化融合贯标,是“福建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信用等级证书(AAA)”、“全国质量标杆”。

公司现已开发出400多个系列、40000多种规格的铝型材产品,产品表面处理方式有氧化着色、电泳涂装、粉末喷涂、氟碳喷漆、断桥隔热、木纹转印、高外观拉丝、抛光染色、钢丸喷砂等,主要产品通过产品质量认证、绿色产品认证。“闽发牌”被有关部门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卓越品牌”“福建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其产品先后被评为“福建名牌产品”,荣获“中国有色金属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等;产品已覆盖全国及世界40余个国家和地区。

在泉州已有八百年历史的南宋顺济古断桥上,看晋江两岸美丽江景

顺济桥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长约500米,宽4.6米,因其造于石笋桥后,故俗称"新桥",位于泉州市鲤城南门晋江下游。因桥北靠近南门顺济宫(天后宫),故称"顺济桥",是福建历史名桥之一。

因年代久远加上多次台风影响,现已成断桥

房屋仿佛建立在桥面上

一辆“大家伙”路过顺济新桥

古桥头大树下

顺济古桥头

桥墩残垣

远眺泉州大桥头沿江风貌

夕阳西下

泉州顺济桥遗址 海国冲衢证繁华

来源:泉州网

【寻宝宋元泉州】第十八站:顺济桥遗址 海国冲衢证繁华

宝藏名片

顺济桥位于泉州古城南门德济门外,横跨晋江两岸,以临近顺济庙(天后宫)而得名。它是伴随着海洋贸易发展而建设的出入古城商业区的主要通道,是泉州古城与晋江南岸的陆运节点,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泉州水陆转运系统。顺济桥遗址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台海网6月19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泉州郡守邹应龙在晋江流域江海交接处主持建造了一座梁式石桥,桥体为东北—西南走向,东侧桥头指向德济门的方位,即为顺济桥。该桥地处海国冲衢,江城险要之地,下通两粤,上达江浙,建成之后,与洛阳桥、安平桥共同形成宋元时期泉州的沿海大通道。

顺济桥的建造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方法,采用“筏型基础”法,全河床抛填石块形成结构基础,其上干砌条石形成桥墩,上部为石梁结构。现存桥墩长约8.5米,宽约3.5米。桥北原特设段木梁吊桥,有警即吊起,以御敌寇,并筑有桥头堡,置戟门,昼开夜闭。南端桥堡上曾有“雄镇天南”四个大字,今已不存。

顺济桥建成后历代多有修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将石梁改为四梁式截面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20世纪60年代,损坏的九孔被改为简支组合梁,工字钢梁上浇注了钢筋混凝土桥面板,但桥墩部分仍保留宋代石船型桥墩的基础;2005年至2010年,受台风影响,桥体大面积坍塌,现仅存部分桥面和桥墩11个。

顺济桥建成后,由石湖港至古城可沿12世纪建成的海岸长桥,经顺济桥至泉州南门;位于深沪湾、围头湾的其他港口也可由陆路经顺济桥到达古城。该桥把晋江南岸的广大地区与泉州城的陆路交通紧密联系在一起,由南部往来泉州不必再绕行至晋江上游的石笋桥,使泉州与安海、同安、漳州等地的陆路交通更为便捷。

历经岁月沧桑的顺济桥,目前正在进行考古调查及遗址保护与展示,以遗址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其作为交通要道的辉煌历史。

扼守江城险要之地 见证城南商业繁华

1989年拍摄的顺济桥(资料图)

上世纪50年代,顺济桥是泉州往厦门唯一通汽车的桥梁。图为解放军在保卫顺济桥。(资料图)

记者见闻

断桥屹立浯江畔 宋代筏础今犹存

顺济桥是古代泉州南门外的一座名桥,位于泉州古城德济门外晋江下游的浯江之上,明代晋江诗人庄一俊的诗云“江门之水下浯溪”。因靠近顺济宫(即天后宫),取名为“顺济桥”;因其造于石笋桥之后,所以又唤“新桥”。

如今,顺济古桥已成断桥,不能通行。近日上午,记者来到顺济桥遗址,在桥两头的岸边远眺。断桥残件分为三段,桥南一侧的桥面尾部倾斜向江水,江中有个桥墩立着,桥北剩下的断桥一头扎进江水,一头翘起。

和洛阳桥一样,顺济桥的桥墩也是尖尖的船型,它的建造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方法,采用“筏型基础”法,全河床抛填石块形成结构基础,其上干砌条石形成桥墩,上部为石梁结构。江两岸,数棵高大浓密的榕树榕须低垂,树龄似有百岁之久;偶有水鸟从树上飞出,到残桥上逗留一会儿,然后冲向江面,衔起一两条小鱼;几艘小船慢悠悠地荡漾着,船上人正撒下渔网捕鱼。

正值初夏,顺济桥周边一派生机勃勃。晋江水低吟浅唱着,似乎还伴着唐风宋韵从遥远的时空传来。记者眼前仿佛浮现当年的盛景:在那个古老而繁荣的年代里,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发达,泉州城内城外商旅往来不绝,他们沿着古街一路前行,来到“天妃宫”向妈祖娘娘敬拜祈祷后,穿过“德济门”到达顺济桥码头,将丝绸、瓷器和货物装到等候在江边的船上,顺江而下,到达晋江出海口后渚港,然后转装上大海船,扬帆而去。

一段残桥,一段历史,一段回忆。除了见证泉州海丝商贸繁荣,顺济桥还曾是连接晋江两岸人民通行的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如果你有缘碰上住在附近的老者,或许他会向你讲上一段关于顺济桥的回忆:曾经,明月高悬的夜里,约几个小伙伴来到浯江,乘着小船随波逐流,漂到顺济桥看“紫帽山倒影”,漂到浮桥看“笋江月色”,一路尽情畅饮,兴致所起还会唱上几曲南音……

专家讲述

古桥交通枢纽见证城南商业兴起

“作为泉州城区与各地往来的主要交通枢纽,这座古桥与德济门、天后宫共同体现了海洋贸易推动下古城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见证了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的促进。”谈到顺济桥遗址的历史价值时,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黄明珍这样概括。

断桥桥墩

专家水下声纳扫描 宋代桥墩依然存在

为了探明古桥遗址的准确情况,2019年,泉州邀请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对顺济桥遗址进行水下声纳扫描,测出顺济桥残存桥墩及桥台情况。黄明珍介绍,经探测,现存桥长约400米,共有船型桥墩及桥墩遗址约30处。其中西侧残留6个桥墩及连续的桥面,东侧残留4个桥墩及部分桥面,中间部分余1个桥墩尚残存一定高度,其余桥墩仅在低潮期间可露出部分石块,桥面全部不存。

东侧4个桥墩,其中2个为临岸桥墩,距岸约10米,两者相距间隔约5米,为10层条石砌筑而成,体量较小,通高约5米;另2个桥墩相距约30米,为站江桥墩,亦以条石10层砌筑而成,通高约8米。西侧6个桥墩,临岸的两个桥墩,距岸约5米,两者相距间隔约10米,由于吃水较多,因此这两个桥墩以下宽上瘦的形式堆砌而成,既可以保证桥墩稳固又节约了成本;其余4个桥墩均以9至10层不等的条石堆砌而成,为站江桥墩。桥的中间部分仅余1个桥墩,亦与其他站江桥墩一同样式。

历经岁月沧桑的顺济桥,见证了泉州海丝商贸繁荣。

商业区域逐步南拓成为城南重要地标

“据史载,顺济桥附近江岸曾是泉州进城港口南关港的所在,这一带成为商舶货物云集、商人行香祷告的繁忙区域。”黄明珍介绍。

伴随晋江北岸的自然淤积,泉州城市逐步向南部发展。从1009年清净寺建成、1087年市舶司设置,到1196年建成顺济宫,泉州城市南部的商业性城区逐步拓展。而1211年顺济桥的建设正是城市南部商业聚居、商业发展、交通需求旺盛的体现。1230年,随着沿江翼城的建设及城市南门的南迁,标志着泉州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形态的确立,顺济桥与德济门、天后宫共同成为古城南部的重要地标。

顺济桥作为城市商业性城区对外衔接的交通枢纽,方便了晋江南岸各港口与泉州城之间的交通,也是泉州与中国南部的重要交通要道,见证了泉州城市在海洋贸易推动下的发展,也体现出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的促进。

护遗者说

文物也会“讲故事”古桥让他震撼与不舍

林志福

2018年,林志福进了鲤城区文旅局,做文物保护工作。2019年10月,该局专门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此保护文物有了专门的科室和人员。

林志福说,鲤城区的文保单位有81个之多,虽然他学的是历史专业,但对文物了解还不够,因此平时只要有空,就查阅资料、拜访专家、走访文保单位。“文物看似单调、枯燥,可深入研究、认真倾听,你会发现文物也是会说话、会讲故事的,文物背后的故事很有意义。”林志福说,此前他和不少市民一样,不理解仅剩断桥的顺济桥为何不直接拆掉,但当他走近顺济桥遗址,看到这座历经800年江水冲刷的古桥残躯刻满沧桑,内心很是震撼与不舍。

顺济桥与附近的德济门、天后宫浑然一体,共同见证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商贸的繁荣。跨越晋江的顺济桥,在古代是泉州城桥南桥北两岸沟通的重要桥梁,直到它被鉴定为危桥前,还承担着泉州的交通联动作用,可以说是与泉州人联系最为紧密的一座古桥。

林志福介绍,目前顺济桥周边正进行环境整治与提升,今后将在附近设置展点,以展示顺济桥的历史风貌。“如果没有遗址,如果不查阅资料,那我们就不知道顺济桥的故事和意义,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保护它,把它的故事讲给世人听,当好文物的传播员。”他说,每次有关于顺济桥的讲座,他都会积极参加。

日常巡查工作中,文保中心的同事会带上文物保护法、遗产保护宣传折页分发给市民群众。今年4月,鲤城区组织遗产点讲解员培训,讲解员不仅要熟识包括顺济桥、德济门、天后宫在内的8个遗产点,还要能够进行基础的中英文双语讲解。

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顺济旧桥丧失了通行功能后,在其上游八十米处建起了顺济新桥。

顺济桥前世今生

史载,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泉州知府用外商修建泉州城楼的余资修建了顺济桥。当时是石板桥,桥长150余丈,宽1丈4尺;现存长500米,宽4.6米。

《泉州府志·桥渡》记载,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顺济桥之“七、八、九三坎倾毁殆尽”,知府怀荫布“增石筑之”。不久,“一坎至六坎将近坍塌,十六、十七两坎欹侧”,知府王君勋“一并拆卸改筑”。古人把顺济桥视作“下通两粤,上达江浙,实海国之冲衢,江城之险要”的交通生命线来进行维修和保护。

1956年中秋大潮,一个登陆厦门的台风引发了泉州大洪水,冲断顺济桥和浮桥,特大洪涝50年一遇。1958年,又遇农历五月三十大潮,依然是受台风影响,顺济桥水位超警戒线2.9米,受淹二昼三夜。

2006年7月23日,受台风“碧利斯”的袭击,顺济桥坍塌了3个桥墩。

2006年8月10日晚,顺济桥再坍塌,桥体面目全非。

2010年9月受台风“凡亚比”影响,顺济桥倒塌。

文物大事记

自古以来,顺济桥屡受风雨影响,出现损坏现象,但皆得到泉州地方重视,大力维修保护。

●1932年,军阀陈国辉将该桥修成钢筋水泥桥,汽车可以通行,并成为福厦公路的主要通道。

●上世纪60年代又进行修补,将损坏的九孔改为简支组合梁,即在工字钢梁上浇注钢筋混凝土桥面板。

●1993年9月至1994年3月又进行加固、加宽和修缮。现有桥长500米,宽4.6米,桥墩水下部分仍然保留宋代石船型桥墩的基础,桥面仍基本保留上世纪30年代的旧貌。

●1998年3月顺济桥被泉州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鲤城区成立文保中心,对辖区内的文物进行保护,其中包括顺济桥,同年还对顺济桥遗址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提升。

●2020年,顺济桥遗址被列入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泉州网本期执行:记者 林福龙 陈小芬 吴嘉晓 实习生 林灿鑫 ■手绘图:樊云均】

高档断桥铝合金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

断桥铝合金门窗

上一篇: 泉州铝合金建材市场
下一篇: 泉河东流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