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大V推荐 | 闽南古镇——泉港老峰尾的别样味道2、福建泉州600年历史峰尾镇,是泉港唯一古城,供奉姑妈娘娘唱北管3、泉州传统村落之泉港诚峰:渔航峰尾 书香半岛
大V推荐 | 闽南古镇——泉港老峰尾的别样味道
子虚
子虚是以深度的思考去观察社会现实,以独立的视角去探索人生真理,以光影方式去记录大千世界的法学生。
个人微信公众号:噪堂
老峰尾·念你千千万万遍
潮水纹 | 斑驳
峰尾(pang mei)是亚热带气候半岛,三面环海,一面连山,古称“烽火岛”。
又称“圭峰”,因后人仰慕先贤卢琦(号“圭峰”)而立此名。因岩山贯穿半岛其中,取意“岩峰之尾”,故称“峰尾”。
明洪武二十年始建峰尾古城,由于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乃名埠良港、渔商重镇,海上贸易发达,又有“小上海”之誉。至今600余年的历史,泉州泉港锋尾古镇与惠安的崇武镇、石狮的祥芝镇、晋江的深沪镇,并称“闽南四大渔业重镇”。
峰尾·摄影集
《摄影笔记 ? 故乡》
地点 | 峰尾
在外求学归来时,探访街头巷陌的古宅民居。抬头间见历史,转瞬窥见故事。
南洋的滴水兽,传统民居的出砖入石,高耸的燕尾陵,磨得光滑的石板路,拱形的番仔楼,各样的石敢当,这是古城里砖石所藏的秘密。颜色鲜艳的福船,听海浪涛涛,看捕鱼人抓螃蟹,与孩童捡海螺盖城堡,礁石鬼斧神工,这是半岛的故事。
古城·进士第
进士第大厝
牌匾
木雕
此座进士第,是古城里最为气派的老宅。
于回澜书院不远处的山门十分气派,昙花与月季穿墙而出。屋顶的泥塑随着时间已风化,轻推扉门入庭院。木雕的横梁之间,“进士第”三字赫然。遥想当年科举高中,众人熙攘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科举已成过往,历史却终留痕迹。
古城·喵咩啾
准备跳跃的喵
观望的喵
咩
啾啾
屋顶上的喵最为自由的,慵懒的晒着太阳,在四处的屋宇间纵横。见过橘色的,灰色的,黑白的,但再也难以回到初见时的怕它挠有想亲近的情愫。与狗相比,猫对于陌生人来得更加温顺。我不曾养过喵,却曾抚摸过。
咩的命运是成为祭品,正月初九是最后的日子。牲祭,留有上古时期的痕迹。此处的咩,与别处的白羊不同,一袭黑衣。素来不喜欢这酷酷的黑山羊,只因为绵羊的白留有更温顺的印象。
那日无意间看着房梁上立着一只鸟,光秃秃的屋脊,澄净的蓝天,十分咋眼。与城市的几何天空不同,此处的鸟鸣恍如隔世。再不远处是海,此处有风,迎风而上。
我是一只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可曾听闻,北海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古城·打银澳
打银澳
靠岸
孤舟
旧时峰城经济繁荣,此地打银的铺子就有十多家,故称为打银。此处的澳口与圭峰澳,前亭澳相连。外婆家于此,因而儿时常与弟弟们常来此处耍。此处澳口的高处,有一园唤之“海景公园”,其内有从前哨兵所。
沙滩上听浪涛声,鸟鸣声,孩童嬉笑声,惬意。
古城·义烈庙
姑妈宫的燕尾陵
宫内的藻井
栅栏
姑妈宫,即义烈庙。旧时的宫我只曾远远的窥过一眼,不想后来坍塌了重建。宫庙素来是不懂如何分的,只知这宫里的那位神灵名益娘。南来北往的讨海人,启航或归时,一炷香一捧金纸一对圣杯,好不虔诚。
娘娘诞辰,红衫的女子,酬神的戏子,嬉闹的孩童,叫卖的冰糖葫芦,好不热闹。
古城·庭院
三角梅与栏杆
昙花与芦荟
内庭
城内的商贸行,早已不再往来海货。门楣上的字号显露着何时何年所建,一花一草都在石头城里。此处的人素来喜欢养昙花与芦荟,待昙花开时可作汤,是味中药。
草木繁华,亭台楼阁,红砖灰石。
古城·建筑
鳞次栉比的民居
绣花楼
番仔楼
拱形窗饰
南洋楼
坍塌的古大厝
路过此处摄影,屋里的孩子看见跑出来看,眼神里只就好奇。他大概不知道这楼有怎样的历史,也不知是从何而来。城内有石头厝,红砖厝,南洋风格的番仔楼,体现着闽南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结合。当年下南洋的那批先人,不知是否最终落叶归根。
屋顶上的棒叶落地生根长得茂盛,在石桥不远处这一红砖白墙的小楼建筑显得格外特别。站在小楼上看风景,想起一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古城·生活
晒鱼干
捕鱼人
载海蛎
突岸式简易码头停靠的渔船收获养殖的海蛎,三轮摩托穿行于码头,满载而归。从此处远眺便是茫茫的海,不时有海鸥穿行。沐海耕渔,是此处最生动的写照。
古城·圭峰澳
圭峰塔
圭峰澳
岸边
起海国文明,作东南巨镇,乃是圭峰塔上之字。圭峰澳的沙滩上有一井,虽在海边却是淡水。圭峰塔不高,却是旧时引导渔船归航的航标。多少人曾在这里盼归,多少人又在此处远航。
古城·石狗尾
石狗吠天
沙堤束带
旧时圭峰十二景中道尽城内外的美景,此处于旧城下的海滨,唤“石狗尾”。此处亦是“石狗吠天”、“石鸡报晓”的天然礁石。有人言此礁为石鸡,亦有称石狗。于海天处守圭峰,扼住湄洲的要道。不远处野菊遍地,任海风飘散。
沙堤束带是旧圭峰十二景之一,峰城北城门外。此海域唤后龙湾,不远处可见肖厝港的码头。风里来雨里去,小船飘摇。
古城·回澜书院
书院门楣
对联
窗台
窗户上的对联,可只此处是书院。朗朗书声早已难听见,但此处的书香气息仍存。看门楣的“回澜”二字,知其名。轻推门扉,里面的阿嬷甚是热情。说是参观,问我等是否要坐下喝杯茶。
风送书声远,月穿字迹名。
古城·造船厂
造船厂
福船
水密隔舱,先人智慧。上等的木材,巧手的匠人。在海滩的乱石中,造船人敲敲打打。木成舟,小船只就唤作舢板。工业时代的来临,木船的制造渐渐退居于阁内,化成船模。与铁船比,更爱这木船。
木船有木香,本为天然,其造型亦有点睛,配色何等浪漫。
古城·滴水兽
房上小兽
滴水兽
金鱼滴水兽
桃花口
滴水兽
狮子滴水兽
金鱼烟囱
各色各样的滴水兽,来自于南洋。雨天滴水兽吐出水注,好不威风。有的人家将房上的屋脊作成小兽,倒令人想起故宫上的仙人和神兽来。有的人家倒也将烟囱做成金鱼状,一缕青烟吐出,也是妙哉。
古城·古街井
石板路
老街
古井
北门遗址
坍塌的老厝
老街与井,原本的石板路面铺上了水泥。老房子坍塌后,植被疯狂的生长。有的井水还有人家在吃,有的则无人问津。有的古大厝一把锁锁住了过往,楼顶坍塌倒也十分可惜。
楼能住人,人亦养楼。
古城·微观
重建永全社的木构件
戏台石构件
燕尾陵
古城内
瓦当
石敢当
狗尾巴草
屋顶上的植被
屋顶
峰尾古城,依海而生。镇海永胜,镇峰永全。古城里的民居,每处都要所不同。街巷错综复杂,又路路皆通。有时抬头看,总有意外的发现。植物与小动物是城里的动静结合。微观世界里看古城,是从前古人别出心裁处处流露出智慧与艺术。 乡土间的美学,就在古城里。
END
福建旅游新媒体矩阵
遇见福州
fztour
花样漳州文旅之声
zzlyj12301
厦门市文旅局
visitxm
宁德旅游
ndly12301
三明文旅
smta12301
莆田文旅
ptswhhlyj
文旅龙岩
WLLY0597
武夷山旅游
wyslyfw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qztour
平潭旅游
ptht61
诚毅科技探索中心
xmcydc
武夷文旅
npwyly
长按ID复制搜索就能找到我们啦~
2019福建最美最全的赏荷地图,快收下!
美哉!翠满枝丫,福建的茶山竟是如此美妙!
6个三明最值得去的旅行地,这个周末就出发(内含上期中奖名单)
转载请注明来源
福建泉州600年历史峰尾镇,是泉港唯一古城,供奉姑妈娘娘唱北管
提起泉州,大家大概会想到这句“此地古称佛国,满地皆是圣人!”泉州以其包容的宗教文化,深厚的地势底蕴,千百年来都是商贾云集之地。
但在泉州下属的泉港区,还藏着一个600多年的古城,低调的在海边默默的坚守着这一份古老的传承。泉港区峰尾镇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小镇,也是泉港历史上唯一的古城。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追风踏浪、耕海牧渔。因此,峰尾与崇武、祥芝、深沪并称为闽南四大渔业重镇。
现在的峰尾古镇,没有嘈杂的旅游业,没有喧嚣的商业化,有的是这些古巷落之间的岁月静好。村里最多的是这些石头房子、寺庙,以及悠然打牌的老人家。
峰尾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候周德兴经略闽省海防,设卫置所,以备防御倭寇侵扰。这600余年来,峰尾饱经战火洗礼,古城只留下少许见证了历史沧桑的城基石和“城内”“城外”诸地名供人回味罢了。
峰尾镇具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圭峰塔、东岳庙、义烈庙、永全社等一批人文景观,还有一批等待研究鉴定的古建筑和名人故居。这里流传有姑妈娘娘的传说,虽然不如湄洲妈祖娘娘的知名度广泛,但在峰尾,却一直传颂着她的事迹,义烈庙便是供奉姑妈娘娘的。
姑妈刘益娘诞生时,异香四溢,满室生辉。她自小聪明伶俐,志操不凡,以“温淑清顺,懿惠中和”见称。出生数月便会说话,未满周岁即像成人一样行走,幼年时就很通情达理,谦恭有礼,长大后愈加豁达大度,宽厚诚恳,一生勤劳俭朴,贞信自守,乐于助人。每逢天气骤变或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她总是坐立不安,经常通宵达旦站在海边或尾山埔细心观察,一旦有危情便点火为号,引导渔船顺利返航安全入澳,这种义举善行令渔民感恩戴德称赞不已。今日之义烈庙,形势嵯峨,宝殿崇严,流金溢彩,富丽堂皇,令人神往,引人入胜。
庙,作为古城的核心,大大小小据说有几十个,姑妈宫、东岳庙、永全社、传经堂几个大庙较好的保留了闽南古庙的整体格局。古城内最早的庙宇,大概便是这个东岳庙了,东岳庙庙始建于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现时的东岳庙与一般庙宇不同的是它还有一个大戏台,跨进山门,便是一座造型别致的阁楼式戏台。戏台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古庙重修时,由崇武溪底村王益顺父子建构。悬空而立于庙内左右山门中间楼阁后,是闽南一带现存的稀有古建筑。
北管,泉港最具特色的表演,便是在东岳庙的戏台上第一次听到。演唱采用“官话”,演唱者要手执打击乐器,边唱边击以配奏,其音乐风格既保留江南丝竹的明朗、幽雅,又加入闽南音乐的柔婉、秀丽,并有遒劲、朴实之个性。
渔港,古城历来为海防重地,旁边就是渔港,因此在古城内也可以看到晾晒的小鱼干、海螺,甚至连指路的路标上都挂上了小海螺。
还有闲不住的老人正在织渔网,好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呀!
历史上峰尾曾有过堪拟都市的繁华,号称“小上海”。依稀可见还有着许多的旧时期的店铺,可以看出当初的繁华景象。
来峰尾一定要吃海鲜了,除了海鲜还有泉港的小吃也是不容错过。红糖团子,厦门又叫龟粿,里面包的花生、糖等等
花生粿,也是糯米做的,里面也是包花生为主。
南瓜炸,其实不止有南瓜,还有花生、肉等等,刚开始还以为是海蛎炸。
猪脚,据说涂岭猪脚很有名,果然肥而不腻,入口即化
薯粉团,一大坨里面还是有花生(可能这里花生有名?),汤粘稠,也是惠安很出名的小吃。
峰尾古城,适合慢慢的转一下午,寻觅古峰尾人的旧足迹。在这里,一炷香、一壶茶、一曲北管……就是现在老峰尾人最惬意的生活。
藏在福建泉州600多年历史峰尾镇,是泉港唯一古城,供奉姑妈娘娘弹唱北管,游客很少悠然自得!
泉州传统村落之泉港诚峰:渔航峰尾 书香半岛
来源:台海网
“观海楼”因初建之时洋楼正面看海而得名。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台海网1月10日讯 据东南网报道 冬季的海风呼啸,蒙蒙细雨中,多艘渔船陆续靠岸,岸边的渔市上人声鼎沸,诚峰村的清晨,从这里开始。
这个位于泉港区 中心的传统渔村因海而生,也向海而生。在流淌的岁月中,包容的海洋文化与深厚的书香历史,交织成了独一无二的半岛文化,滋养了村落所在的峰尾半岛,哺育了一代代峰尾人。
峰尾古城入口处的人造景观。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古街古城 传承书香文化脉络
峰尾半岛地处湄洲湾南畔,三面临海一面环山,拥有长达13公里的海岸线,这里的人们世代以海为田,耕海牧渔。诚峰村兼具城镇的繁华与乡村的淳朴,书香文化与海洋文明并蓄。村中的峰尾古城因海防而建,至今仍可在城内看到残留的古城墙。建城六百余年来,城外沧海桑田,城内岁月静好。
漫步在古城的石板路上,时光变得悠长,浸染了风霜的古宅与开得正艳的红花相映成画,美得动人心魄;数百年的古井依然清澈见底,井水清冽甘甜;闽南红砖厝、南洋番仔楼与当地特色的石头房错落有致,各自绽放着魅力;古街两侧的书院、医馆、商铺带着浓浓的年代感,没有街区的喧嚣,更多的是古老的诗意。
诚峰村村委会主任刘雪兰就出生在古城,虽然儿时的记忆不再清晰,但对家乡的热爱却是与生俱来的。“吃了吗?”“回来了呀!”……城中还居住着不少本地村民,在一声声家长里短中,古城变得亲切了起来。村中大部分村民都姓刘,随着繁衍分支,祖庙宗祠已多达30几间,宗族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此外,还有留存数百年的东岳庙、姑妈庙、永全社等多座宫庙,承载着村民代代相传的民间信仰,如今仍然香火旺盛。
东岳庙内的戏台。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供奉“正顺尊王”的东岳庙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清代。正顺尊王又称“本官爷”,他洁已奉公、体察民情,受到民众敬仰。东岳庙的大殿上悬挂着“天理良心”“此地难瞒”等牌匾,彰显人们追求社会公平公正和褒扬廉文化精神的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庙中至今仍保留着数百年前的雄雌龙石柱和戏台。龙柱上雕刻有五子登科、鲤鱼跃龙门等故事,精美绝伦,寓意丰富。戏台面对着宫庙的大厅,传承了民间“请神看戏”的传统,处处展现闽南文化特色。
民间的信仰多来源于当时为民请命的名人、英雄。其中,反清女首领邱二娘就是一名受到村民爱戴的巾帼英雄。邱二娘是清代诚峰村一户人家的童养媳,受其表哥影响参加太平天国运动,抗粮殴差,开仓济民,被捕后英勇就义,民众塑像奉祀。无论是正直的“本官爷”,还是正义的邱二娘,这些民间信仰都赋予了村民向上的力量。
刘培琪进士第内,“进士第”的牌匾熠熠生辉。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古城如同一块未经雕饰的璞玉,没有太多商业气息,“见人见物见生活”。当地著名的刘培琪进士第是一座典型的清代闽南古厝,至今仍有后人居住。历经年岁侵蚀,古宅稍显破旧,但庭院被主人打理得井井有条,花草点缀,整洁清新,屋内,写着“进士第”的牌匾熠熠生辉。
解元府、廻澜书院……在峰尾半岛上,这样的“门第”还有许多,峰尾先贤刘镜就是朱熹的得意门生之一。除了追随朱熹在八闽各地劝学采风,筹建书院外,刘镜还经常在家乡各祠堂、家塾中点燃烛光,倾尽心力传教“朱子读法”。缘于此,峰尾半岛儒风兴盛,众多后代子孙崇尚经学及儒术。如相邻的诚平村中,著名诗人卢琦就就是元代泉州府唯一中进士又步入仕途的人。卢琦在永春为官之时推行一系列勤政爱民措施,深受百姓爱戴,甚至为其建立生祠,位列元代“十八良吏”第三位,其著作《圭峰十集》其中二卷被收编进《四库全书》,成为泉港文化的标杆之一。
诚平村还是蔡襄母亲的故乡。蔡襄的外祖父卢仁是峰尾出名的读书人,通经史,精古文,才华横溢,一生从事教育,治家严谨。受外公的严格课读和训导,蔡襄从小与舅父卢锡潜心苦读,高登进士后,主持建造“海内第一桥”洛阳桥,而具体负责建桥事务的就是其舅父卢锡。深厚的文化积淀让峰尾历代人才辈出,书香浸润了整个半岛。
廻澜书院旧址。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胸怀大海的格局让半岛人看得更高,也走得更远。许多村民远渡重洋到外面的世界拼搏,让峰尾半岛成为有名的侨乡。位于古城入口处的两层番仔楼,就是村里的乡贤从新加坡寄钱回乡所建,初建之时,洋楼正面看海,因此名为“观海楼”。房屋主体为花岗岩结构,部分墙面使用胭脂砖与绿色琉璃砖,色彩艳丽。屋檐处,抬眼可见几只惟妙惟肖的琉璃狮,雨天时,雨水从狮子口中流下,精美逗趣,是当时闽南一带常见的中西合璧建筑。
86岁的老人刘荣洁是土生土长的诚峰村人,年轻时曾参与过“观海楼”的修建,见证了古城跨世纪的变化。“那时候,街上很多商铺,很多人来做生意,路还不是石板的,是鹅卵石铺成的,不宽,大多人都没有开车,都是走路或骑自行车……”据老人回忆,因为近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峰尾古城到处是走南闯北的商人,十分繁华,是当地有名的“小上海”。四通商行、大成商行、宝兴商行……至今,城内仍留有许多商行商号,融合中外风格的商行建筑现在看来依旧十分大气。
如果说,古城是历史的象征和见证,那么文化则是古城内在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峰尾古城是泉港历史上唯一的一座古城,为守护古城文脉,传承初心,泉港专门成立区级峰尾镇诚峰村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邀请上海、福州等团队共同编制高水平规划,对峰尾古城实行“修旧如旧”、突出“活态传承”,并以“历史文化保护”为核心,与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进行党建共建,为古城保护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当地一所老房子的栏杆上刻着精美的砖雕。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地处泉港人口第一大村的诚峰村,这座占地11公顷的古城与国家一级渔港紧紧相邻,古城保护和渔港经济区两个规划空间相互交织,两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功能配套用地和发展空间,然而周边仅有100多亩填海的可利用土地,远不能满足二者的需求,成为发展一大瓶颈,拓展新村,势在必行。
围绕古城保护重点工作,镇村集中力量,于2020至2021年在摸底建档、完善保护规划、修缮传统建筑、综合整治、数字管理、规范新村建设等六大方面生成了20多个项目、计划投资4000多万元,仅2020年就完成投资2061万元,推动古城古街整治、保护规划、古城基础配套以及一批民生基础设施项目落地,让古城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根据规划,在科学的保护与开发下,古城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同时,不断发掘的文化精髓与更加清新的环境将让古城焕发新的生命,让保护“城”的价值与满足“人”的需求相统一。
渔港渔业是以海为生的古城先民迁徙繁衍至此赖以生存的基础。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渔港渔市 坚守海味原乡记忆
作为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渔港渔业是以海为生的古城先民迁徙繁衍至此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峰尾半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之根本。
在诚峰村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万多名村民,其中,一半以上为渔民,目前拥有45艘渔船和150多艘小型船舶。除了外海捕捞,渔民还在内海养殖着海蛎、紫菜、海带等海产品。在码头的渔市上,渔民们的摊位前摆满了各种新鲜的鱼虾蟹,这是半岛居民餐桌上必备的佳肴。渔市在一声声吆喝声与讨价还价声中启幕,在洗洗刷刷中收摊,这份独属于滨海渔村的“烟火气”,正是许多讨海人记忆中的“海味”原乡。
四季的海风从这里吹过,数百年的岁月匆匆流淌,勤劳的渔民们用一条条牢固的线编织出一张张坚不可摧的渔网和一个个关于远航的梦想。
“我们这里的渔民普遍信仰姑妈娘娘,出海前都会到庙里祈求一帆风顺。”刘雪兰说,对于渔民而言,和妈祖信仰相似的姑妈娘娘是这片土地、这片海洋的守护神。姑妈娘娘是生于明代的刘益娘,因她生前一直致力于观察天时气象,点火为号为渔民引航,消灾御难,短短一生,乐于助人,深得村民爱戴。
随着时代发展与科学进步,渔民们已能准确获取天气信息,但却面临着传统渔业的发展瓶颈。立足经济和民生之根本,诚峰村将“建设渔港经济区”作为规划布局的基础和重点,投入6000万元资金全力推动国家一级渔港建设,同时把古城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港兴城”的发展格局。
诚峰村大半部分村民向海而生。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目前,峰尾镇已完成12个码头泊位、防波堤、拦沙堤及相应配套设施建设,诚平二级渔港项目和峰尾临时渔货市场也已启动建设。渔港项目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休闲渔业和海洋旅游、集镇建设和渔民转产转业等于一体,建成投产后,将带动渔港、城镇、产业的联动发展,创新文、产、旅结合路径,有效推动传统渔业的转型升级和古城保护发展,对泉港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海洋文化产业也是海洋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峰尾半岛拥有内涵丰富的海洋信仰和传承有序的渔航文化。水密隔舱技艺、福船“拔落令”、古船模制作、渔网技艺、姑妈信俗文化……为不断丰富海港文化的内涵,峰尾镇通过引导古船模制作技艺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鼓励传承人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和电商推广非遗项目及文创品,以产业的兴起促进福船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如今,峰尾结合文化节和各类活动以及本地特色海产品,已开发了旅游伴手礼激光内雕木帆船模、峰尾手信·海鲜干货系列、益娘文创系列礼品,并进入泉州市第六批伴手礼备选名录预备名录。
在岸边的渔市上,渔民们的摊位前摆满了各种新鲜的鱼虾蟹。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此外,峰尾半岛也积极开展“净岸”专项行动,推进海岸线整治,拆除违法建设以及违法占地的临时设施、临时搭盖,并将“海岸修复”纳入自然资源部门的整体修复项目,守护半岛美丽的海岸线。
围绕“体验型渔港经济区”的发展定位,峰尾渔港经济区的产业布局正加快推进,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个集渔港作业、休闲渔业、古城旅游、滨海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体验型渔港经济区正逐渐形成。
这幅将产业发展、古城保护与居民生活相融合的规划蓝图,如同一座灯塔,为诚峰村的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必将让这艘“福船”驶向属于它的幸福港湾。(记者 谢玉妹 林婕)
古宅与三角梅相映成画。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闽南红砖厝、南洋番仔楼与当地特色的石头房错落有致。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龙柱上雕刻有五子登科、鲤鱼跃龙门等故事,精美绝伦,寓意丰富。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东岳庙的大殿上悬挂着“天理良心”“此地难瞒”等牌匾。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进士第庭院一角。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古城中搀扶行走的老夫妻。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数百年的前厝古井依然清澈见底。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诚峰村内的姑妈庙香火旺盛。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渔货市场 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供图
海螺做成的风铃装饰颇具特色。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